二、黄斑转位术

二、黄斑转位术

这种手术方法基于这样一个理论:ARMD中受累的RPE多聚集在黄斑区,如果手术使黄斑转位,则在新黄斑区的受累RPE将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从而可形成正常的黄斑生理环境,显著增加视力。

1.手术方法 人工诱导视网膜脱离(从小视网膜切口往下腔注射BBS或从巩膜进行视网膜下腔注射,两者效果相仿,但眼内注射更精准一些),玻璃体切除,360°锯齿缘周边视网膜切开,脉络膜新生血管剥除,注射重水后进行30°~80°的视网膜绕视神经旋转(使中心凹与原RPE受累区离开0.5~1DD),360°眼内光凝和硅油注入,以后视复视情况而选择眼外肌手术。另有学者提出“有限转位”,利用预置转位缝线使黄斑向上方逆时针旋转90°,但其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2.并发症

(1)视网膜脱离:与手术行360°视网膜切开导致大量RPE进入玻璃体腔有关,也可能因光凝不够而使视网膜未能完全复位,硅油进入视网膜下而起。

(2)视网膜表面膜:因RPE在视网膜表面聚集增殖而诱发。

(3)复视:可能有以下三个因素与之有关,患者的年龄(老年患者往往因病变较重而使手术时黄斑转位的幅度较大);黄斑转位的幅度;扭转神经代偿(年纪较轻者代偿能力较强)。

(4)CNVM复发,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黄斑微环境有关。

(5)因硅油所致的角膜失代偿。

(6)黄斑皱褶。

(7)黄斑水肿:囊样水肿很难从检眼镜或OCT下发现,只能通过荧光造影才能获知。

(8)术后低眼压:Ichibe报道了1例黄斑转位联合360°视网膜切开患者,硅油取出后严重低眼压,虽予气体填充,但随着气体的吸收,症状仍很严重,只能进行再次硅油填充,这样的眼压也只维持在0.7~0.9kPa(5~7mmHg)。

3.预后 以往研究发现约有2/3的患眼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近视力较远视力恢复更加明显,阅读速度也显著提高),如果术前最佳校正视力>20/80,则视力的恢复更为明显,在术后10~12个月最好校正视力可达最佳。通过微型视野机也证实黄斑中心凹的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也较术前有明显好转。

Hiroko对15眼进行术后ERG随访,发现虽然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保持稳定,但视锥和视杆细胞的振幅有12%~50%的下降,提示视网膜功能受到手术的影响。这可能与视网膜切开、光凝等因素有关。而Fang也发现虽然术后光镜下视网膜结构改变极其轻微,但术后1个月中心凹的明暗适应均明显下降,直至3个月方才得到少量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