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法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二、化学方法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该方法的原理是采用酸、碱性化学药物,造成角膜溃疡病变,通过炎症反应诱生角膜新生血管,常用的化学药品有氢氧化钠,硝酸银,硝酸钾等。操作方法以碱烧伤标准模型为例作具体介绍:实验动物选择新西兰白兔,体重以2.5~3.5kg为宜,不宜选用过重白兔,因为体重超过4.5kg不易诱生出角膜新生血管,采用盐酸氯胺酮(50mg/kg)和氯丙嗪(10mg/kg)肌内注射麻醉,0.5%盐酸丙氧苯卡因点眼局麻,用棉签拭去过多水分,直径7mm滤纸片浸泡在浓度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10~20s。然后,置于角膜中央共2min。1min后,加用4mol/L氢氧化钠溶液25μl点在滤纸中央,再留置1min,然后用15ml平衡盐液冲洗60s。勿须点抗生素。

Burger等将化学灼伤诱生的角膜新生血管分为三期:①潜伏期:伤后2h以内角膜缘血管网扩张,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炎症细胞聚集、黏附、渗出、趋化至烧灼区;②血管形成期:27h角膜缘血管网就有血管芽生长并朝烧灼区方向延伸并且不断吻合分支,72h长入角膜,7d到达烧灼区;③血管退行期:化学烧伤1周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分化改建,许多小血管形成后不久便被吸收,1个月时仅有少数大血管存在,水肿和炎症细胞消失,角膜基本恢复透明,仅有血管本身造成的浑浊。

该模型也属于炎症性模型,角膜灼伤导致多形中性粒细胞(PMNL)浸润角膜基质。然后,新生血管增殖。然而BenEzra认为角膜灼伤后,局部合成的花生四烯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增加,不仅可以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和PMNL趋化等炎症表现,还可以诱生新生血管增殖。该模型非常逼真地再现了角膜碱烧伤的病理状态,是研究炎症性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模型缺点:该法所引起的新生血管生长方式及速度不稳定,血管密度不均匀,不便于定量分析及长期观察。此外,烧灼使角膜易患细菌性角膜炎和角膜溃疡。由于其简单易行、所需仪器少,在实验研究中仍具有一定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