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治 疗

第八节 治 疗

1.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在一定时期内,皮质激素或非皮质类固醇激素对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可能有部分效果。对因治疗,合理使用适宜抗生素,配合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减轻或消退炎症反应。各类维生素对支持视网膜代谢有一定作用。

2.光凝治疗 激光光凝封闭新生血管是目前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较为有效的方法。对于黄斑中心凹外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主张早期进行光凝治疗。选择氩激光,光斑直径100~200μm,功率400~500mW,曝光时间0.1~0.2s。光凝点要覆盖整个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达Ⅱ度烧灼。光凝距黄斑中心凹300μm内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视力往往恢复不良,这是因为视网膜血红蛋白上皮内的黑色素和神经上皮内的黄色素吸收过多激光能量,造成视细胞损害的缘故。而氪红、氪黄激光能量主要被血管内的血红蛋白吸收,因而相对安全,术后能获得较好的对比敏感度和较快的阅读速度。光凝后2周必须复查,以后则定期随访。对有残余渗漏或新生血管复发者,需重复光凝治疗。

对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的脉络膜新生血管,除用氩激光光凝治疗外,目前已开始推广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和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技术。

光动力学疗法是利用进入病变区的光敏染料(如维速达尔)受特定波长低能量激光激发,产生光化学效应释放自由基,通过氧化脂类破坏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栓阻塞异常血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光动力学疗法可以明显减缓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视力下降的速度,但对高度近视眼脉络膜新生血管造成的视力减退,则其治疗效果与发病年龄有一定关系。

经瞳孔温热疗法是利用激光热能使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处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萎缩。因为大光斑激光持续照射,可使脉络膜新生血管局部温度升高,血管内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并使之瘢痕化,视网膜下液随即减少,黄斑水肿减轻。选择半导体激光,波长810nm,光斑直径1.2mm、2.0mm、3.0mm,功率0.25~1.0W,曝光时间60s,强度以激光区轻微发灰或无肉眼可见损伤为宜,3~4周内复查。

近来,有人采取经瞳孔温热疗法技术,用吲哚氰绿引导半导体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报道。这是利用吲哚氰绿的吸收峰(795~810nm)与半导体激光波长(810nm)一致的特性,选择性识别被吲哚氰绿标记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引导激光进行治疗。据初步统计,有效封闭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使视力维持或上升者可达44.5%,且尚无复发报道。

3.手术治疗 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的日臻完善,视网膜前膜剥离术,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切除术的成功率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视网膜切开黄斑转位术在早期病例也取得了肯定的效果。

4.X线照射 用低剂量X线照射病灶区,可使脉络膜新生血管萎缩。但在进入临床广泛应用前有必要首先解决标准化问题,并有效预防并发症。

5.其他疗法 近期有人报道用尿激酶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及其受体(uPA-uPAR)系统的肽抑制剂来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据称有一定疗效,可望成为今后临床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一种新方法。也有人报道,调节属于分泌型糖蛋白的色素上皮诱导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的表达,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应有一定的商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