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IMP

五、IMP

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Costa发现ICG介导的PDT(ICG-mediated photodynamic therapy,i-PDT)可以使CNV闭合,患者视力提高,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CNV治疗手段。后来,他们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良,提出了吲哚青绿介导光栓疗法(IMP)的概念。

IMP时,首先通过眼底血管造影,明确病变的渗漏点位置、CNV位置或CNV长入部位(ingrowth site),然后进行两次静脉注射ICG(间隔20min),第2次注射ICG后一定时间(一般为2min),使用810nm半导体激光对预先已确定病变部位进行低能量、长时间、连续照射(80~100s),激光能量根据病变性质确定(一般为5.6W/cm2),10min后,对前述部位进行再次照射,激光参数可以与第一次相同,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IMP的作用原理可能是光动力学效应和阈下热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IMP中,将ICG分为两次注射,理论上认为这样可以使光化学反应达到最大:第1次注射ICG是使病变处通透性异常的脉络膜血管壁染色,第2次注射则可使病变处脉络膜血管内获得高浓度的ICG积聚。而激光照射在ICG注射后2min才进行,目的是使视网膜循环中的ICG浓度相应降低,避免对视网膜可能造成的损伤。尽管TTT也是采用长时间、低能量的半导体激光连续照射,但两者作用原理不同:TTT中,吸收激光能量的中心是位于血管外的内源性色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脉络膜色素细胞),血管内皮的损伤是热传递的结果。而IMP中,激光能量吸收中心是位于血管内的ICG,理论上讲,TTT所需要的效应应该是IMP的副反应。

IMP一般是对CNV的长入部位进行激光照射(ingrowth-site ICG-mediated photothrombosis,ISIMP)。CNV长入部位,即新生血管由脉络膜穿出的部位,通常是CNV流入和流出血管的汇聚位置。Costa发现,无论CNV大小,无论CNV邻近中心凹还是位于中心凹外,CNV长入部位均不超过750μm,而CNV长入部位是CNV膜手术切除后患者视力的有效预后指标。

与CNV滋养血管光凝的血管即刻闭塞不同,ISIMP中首次激光照射仅使CNV长入部位形成小的血栓,然后,血栓顺血流进入CNV血管网,只有在完成第2次激光照射后,才能够使血管完全闭塞。而ISIMP复发率低的原因可能在于接受激光照射部位较小,从而减轻了可能出现的脉络膜缺血状况。

近年来,Costa等先后对继发于AMD、血管样条纹和病理性近视的黄斑中心凹下CNV进行了ISIMP,结果在血管样条纹患者(5例5眼)中,激光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提高3.2行,随访48周时平均上升6.1行;激光后1周,荧光渗漏均明显减轻,4眼完全无渗漏,随访1年,3眼无渗漏,2眼渗漏极轻;视网膜水肿减轻或完全消失。而在6例病理性近视患者中,5眼视力提高1行或1行以上;4眼荧光素渗漏消失,2眼轻微渗漏;ICG造影显示CNV复合体选择性闭塞;视网膜水肿均减轻。在上述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严重视力损伤、视网膜血管闭塞等并发症以及全身光敏毒性反应。对合并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2例CNV患者进行ISIMP后,同样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而在ISIMP中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尽管仅是对CNV长入部位进行照射,但在治疗过程中整个CNV复合体均变灰白,但这种现象是暂时的,激光结束后数秒即自行消失。

由此可见,IMP治疗CNV安全、有效,费用低廉,操作简单。但上述结论均缺乏对照,并且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因此要正确评价IMP的临床价值仍需要进行大样本、长时间的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