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2025年08月10日
第二节 角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大多数角膜盲可通过角膜移植复明,但导致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仍是排斥反应,特别是新生血管化的角膜,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高达60%以上,所以此类病人被称为“高危角膜移植病人”(high-risk keratoplasty patients)。正常情况下角膜无血管、无淋巴管,受体的循环免疫细胞不能或不易与外来抗原接触而建立免疫反射弧,使角膜植片长期处于对外来抗原的未识别状态,所以T淋巴细胞不易到达移植片部位,使移植片处于相对的“免疫赦免”状态。角膜新生血管化,多伴随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或不健全,造成角膜上皮再生障碍,角膜上皮长期缺损使大量的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化的角膜缘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及Langerhans细胞,建立起来的免疫传入弧容易携带和传送外来抗原,破坏了这种“免疫赦免”状态;致敏的免疫活性细胞循着扩张的淋巴管到达抗原所在区而发生免疫反应,以上这些因素均会使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成为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角膜实质层的新生血管比表层新生血管更易发生排斥反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眼表面上皮细胞分化及创伤愈合过程的深入研究和了解,特别是角膜缘干细胞新概念的确立,一种旨在恢复眼表面的完整性,防止眼表面新生血管和假性胬肉侵入,促进患者视力恢复的眼表面重建术已取得很大进展。角膜缘干细胞是角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源泉,由角膜缘干细胞再生修复的角膜上皮,形态与角膜上皮一致,其细胞表现型介于结膜上皮和角膜上皮之间。如果角膜缘上皮保持正常,即使全角膜上皮受损,仍可通过角膜缘干细胞的增殖、移行可获得角膜型上皮修复,同时恢复其功能。如果全角膜缘受损,角膜表面将由结膜型上皮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