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床表现

三、临床表现

本病为慢性进行性疾病。视力损害因视网膜与玻璃体病变轻重而有所不同,当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可致失明。病变发展常限于幼年时期,至18岁后如无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则很少再有视力下降。据van Nouhuys(1991)的资料,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可达21%,绝大多数见于30岁之前。Gow与Oliver(1972)将本病分为三期:第一期:用间接检验镜加巩膜压迫检查,可见颞侧周边部视网膜受压处及其周围苍白。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无异常,颞侧毛细血管网在赤道部前突然中止,视网膜亦无渗出性改变。病人可无临床症状。第二期:颞侧视网膜自赤道部至锯齿缘出现新生血管,视网膜及其下方渗出。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颞侧纤维血管膜牵引视网膜血管,形成黄斑偏位。严重者可引起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第三期:病变进一步发展,发现牵拉性视网膜全脱离,视网膜及视网膜下有大量渗出。可并发白内障、虹膜萎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带状角膜变性等眼球前段病变。FFA显示视网膜血管分支众多,分布密集,在赤道部附近呈扇形并突然中止,末端吻合,有异常荧光渗漏。眼底周边部视网膜毛细血管有无灌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