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TTT

二、TTT

TTT是运用半导体激光(波长810nm)的大光斑(0.5~3mm)、长时间(1~10min)近红外光照射,经瞳孔将热能输送到脉络膜、色素上皮及眼底的异常血管组织,以达到治疗眼底肿瘤、新生血管的目的。由于半导体激光在眼组织中的穿透力强,能够穿过视网膜色素上皮,到达脉络膜,因此是治疗CNV的理想光源。TTT的特点是光斑大、低功率、长曝光时间,被照射组织温度升高幅度(最多约为10℃)明显低于传统的激光光凝法。目前认为TTT治疗使CNV萎缩是通过组织的温热效应实现的。有报道认为:TTT使局部组织低升温,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可以使血管形成血栓,并可阻止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迁移和增生,从而达到治疗CNV的目的。此外TTT的低升温也可以诱导视网膜组织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提高组织的耐热能力,减轻邻近组织损伤。

TTT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CNV,治疗时,应根据CNV大小采用不同直径的光斑和能量,光斑大小以遮盖病变最大径线稍扩大一些为原则,必要时进行多个光斑。照射时间常规为60s,激光功率以治疗终末不出现视网膜颜色改变为准。对于激光参数的设定,目前尚无统一参考标准(表17-2),一般说,国人较白种人为低;高度近视患者低于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经典型CNV所需能量为隐匿型CNV的2/3;如眼底出血和渗出浓厚,可适当延长激光照射10~20s;如激光照射过程中照射部位发生任何颜色变化,需立即暂停激光,降低能量20%后继续完成1min治疗。治疗后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和裂隙灯检查,如果视网膜下的厚度无变化,或荧光血管造影仍显示有晚期的渗漏,则再次接受治疗,治疗间隔时间一般为经典型CNV至少6周,隐匿型CNV至少3个月。

表17-2 TTT治疗CNV激光功率(mW)比较

注:*者为高度近视CNV,其余为老年黄斑变性CNV

1999年,Reichel等报道了一组经TTT治疗的继发于AMD黄斑下隐匿型CNV病例(15例16眼),结果显示,2眼再治疗1次,1眼再治疗2次,3眼(19%)视力提高一至两行,9眼(56%)视力保持稳定,而其余4眼(25%)视力下降一行或更多。15只眼(94%)眼底渗出减少,眼底检查与荧光血管造影均未发现有视网膜神经层的损害,但有1眼显示持续存在的视网膜下渗出,表明治疗失败。Newsom等对隐匿型CNV的治疗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同时他们对经典型CNV病例进行的观察表明,80%患者视力保持稳定。笔者也曾对一组AMD患者CNV进行了TTT治疗,结果经过一次或多次TTT治疗,45.9%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稳定或提高者86.5%;63.6%荧光渗漏减轻或消失。

虽然治疗CNV的机制是温热效应,但是半导体激光在穿过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同时,有部分被色素上皮吸收,局部产生温热效应,也会在视网膜留下瘢痕,使患者形成中心暗点、视力下降,尤其是进行多次TTT治疗或TTT治疗过频时。因此应尽可能正确把握治疗参数,既要能使CNV萎缩,又要使周围视网膜的损伤达到最低限度,而对于黄斑中心凹下的CNV治疗,更是应该慎重考虑。此外,无论是经典型还是隐匿型CNV患眼,治疗后均有部分病例CNV复发,复发率约为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