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临床表现

第五节 临床表现

脉络膜新生血管常见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中,是影响其视力的主要原因。各种疾病不同,产生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情况也完全不同,其临床表现差异更大。湿性ARMD的发病与体内、外各种因素有关,年龄、全身状况、遗传、环境因素等直接影响着其发生和发展。

症状:脉络膜新生血管早期多无自觉症状。以后可发生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并出现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晚期多可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

体征:眼底镜下常不易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仅见局部类脂质渗出和出血,多位于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深层时,多呈境界清晰的暗红色、青灰色或棕褐色斑;当出血穿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到达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或神经上皮内时,则为鲜红色斑。新生血管区可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或囊样黄斑水肿。病程较长,病情稳定的病例,脉络膜新生血管可由灰黄色的纤维血管膜代替,最终形成片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目前确诊脉络膜新生血管最有价值的方法。脉络膜期即可清晰辨认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呈花边状、单车轮状或扇形。静脉期有大量荧光素从新生血管壁向外渗漏,形成局限性高荧区。晚期则发现荧光素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

脉络膜血管造影:是20世纪90年代正式引入眼科临床的诊断方法。用吲哚氰绿染料作为造影剂,可以使视网膜和脉络膜层均显影。由于脉络膜循环容量大于视网膜层,所以能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下的新生血管区。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表现为持续存在的、境界清晰的高荧斑,以后境界模糊。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则表现为斑状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其间夹有“热点”状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