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方法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2025年08月10日
一、物理方法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此方法一般包括热烧烙术和角膜缝线法。
1.角膜缝线法 选择体重为2.5~3.5kg新西兰白兔,冲洗结膜囊,丁卡因术前点眼3次,开睑器开睑,采用三角针(3/8)穿1-0丝线,于上方角膜做3针缝线,缝线上端距角膜缘约2.5mm,缝线埋入角膜基质层的长度约3.0mm,在角膜表面留线头长约1.0mm。术后第3天可见新生血管生长,第18天新生血管生长旺盛。
该模型新生血管生长特点:①沿缝线两侧呈局限性生长;②沿着缝线方向,以增长为主。其主要机制是缝线反应,表现为炎症形式。Dana等报道:角膜缝线损伤后2h,IL-1α和IL-1β表达显著增多,在24h达到顶峰,IL-1α比IL-1β有更强的促血管增殖作用。可见,IL-1充当了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早期的重要介质。
2.角膜热烧烙术 与角膜缝线法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一样,均属于炎症性模型。火焰烧伤法、铁钉头烧灼法、平面圆形不锈钢烧烙钉烧灼法均易致角膜穿孔,形成角膜白斑,大小不一,很难符合实验要求。而凹面圆形不锈钢烧烙钉烧灼法不易引起角膜穿孔,可用于实验研究。国内学者选用健康新西兰白兔首次试用CO2激光烧灼法复制角膜创伤及瘢痕模型,通过改变CO2激光的能量密度(31~102J/cm2)成功复制出不同损伤程度的角膜创伤及瘢痕模型。该法操作简便,造模成功率高,模型一致性好。
Cooper等认为:角膜热损伤后,白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增生,主要是由于局部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前列腺素启动血管生长因子,并使其持续产生作用。
物理方法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有利于观察和比较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可排除化学方法的化学药物对防治药物的影响,对角膜损伤小,防止术后感染较其他方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