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虹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

新的血管形成是正常的生长发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损伤后正常愈合过程之一,同时也是如肿瘤生长以及各种病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学反应。毛细血管的再生首先是在蛋白酶作用下分解基底膜,受损处内皮细胞分裂形成幼芽突起,随后增生的内皮细胞向前移动形成实心细胞索,其后在血流的冲击下出现管腔,构筑成新的毛细血管及其网络。内皮细胞分泌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形成基底膜的膜板。周边的成纤维细胞分泌Ⅲ型胶原及基质,组成基底膜的网板,本身则成为血管外膜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基底膜不完整,内皮细胞间隙较大,通透性较高。随后,有的毛细血管闭锁消失,有的转变为小静脉。

视网膜缺血、毛细血管和静脉的阻塞等可以导致视网膜缺氧,当缺氧的细胞不死亡,它们将进行大量的无氧代谢,会进一步加重组织的缺氧,会产生血管形成因子或血管刺激因子。如果这些因子通过房水或眼内血管到达虹膜,就会刺激NVI形成。

刺激新生血管形成的因子和血管形成相关抑制因子非常多(详见第4章和第5章)。VEGF是一种具有自分泌和旁分泌机制的生长因子。研究表明,在视网膜缺血性疾病中,视网膜大量产生VEGF,它能特异性的与血管内皮细胞的VEGF受体相结合,刺激内皮细胞迁徙和有丝分裂,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VEGF在NVI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眼VEGF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睫状体上皮细胞。正常眼内有微量的VEGF,它对眼的正常生长发育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万新顺的研究发现在有NVI眼,前房水和玻璃体的VEGF的浓度1.45ng/ml,1.61ng/ml,较对照组房水和玻璃体的0.189ng/ml,0.201ng/ml有明显升高,分别增高了7.97和7.38倍。在他的另外的一个研究中,手术后前房水和玻璃体的VEGF的浓度1.486ng/ml,1.619ng/ml降为0.576ng/ml,0.682ng/ml,他认为手术后VEGF浓度的下降可能促进NVI的消退。Tolenlino的研究发现不同剂量的人重组VEGF165注射入玻璃体腔内,可以诱导NVI的形成,大量及长时间注射可以引起虹膜色素缘外翻。只有当VEGF浓度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可能产生NVI,即NVI的形成与VEGF浓度是平行关系,且NVI的发展与VEGF浓度呈正相关性。

NVI形成的机制极其复杂,它是在已经存在的血管中生成新的血管,需要复杂的信号通路,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同时要求刺激新生血管形成的因子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协调一致。刺激新生血管形成的因子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因子的动态变化是正常和病理性血管形成的主要区别。NVI形成中这种平衡和控制是如何被打破的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目前只认识到视网膜的缺血缺氧导致了NVI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