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病理学及相关因子的研究

第二节 免疫病理学及相关因子的研究

Levy等(1970)曾取翼状胬肉组织培养,初步进行了组织免疫学研究。Atanasova(1971)通过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化学实验,证明翼状胬肉属于一种反应性组织增生过程。Barraquer(1980)指出在日光照射下所出现的组织变性及蛋白变性,可引起抗原作用,抗原-抗体反复反应加重组织变性过程。Pinkerton等(1984)专题介绍了翼状胬肉发病的免疫学基础。采用直接荧光标记分类不同的免疫球蛋白,观察26例翼状胬肉标本发现,19例(73.1%)为羊抗人IgG荧光标记抗体,全部26例均为羊抗人IgE荧光标记抗体。荧光密度可达+~。常规组织学染色检查发现有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侵入翼状胬肉组织。这些结果表明,在翼状胬肉发病过程中存在有免疫机制,可能是Ⅰ型变态反应。国内柳林等通过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68例翼状胬肉病变组织中的IgE、IgG、IgA、IgM和C3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进行期翼状胬肉病变组织上皮层的IgE、IgG、IgA,基底膜的IgE、IgG、C3,固有层的IgE、IgG,固有层中的IgG生成细胞及静止期翼状胬肉病变组织基底膜的IgG均显著增多,常规组织学染色检查发现有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侵入翼状胬肉组织。这些结果提示翼状胬肉的发病可能与Ⅰ型和Ⅲ型变态反应有关。

刘祖国等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8例翼状胬肉上皮细胞角蛋白家族的表达,并与4例正常人对比。发现在正常结膜上皮,K8、K10、K16染色极弱或阴性,K14及AE3仅在基底层染色阳性;在翼状胬肉上皮,K8、K14、K16及AE3为全层表达,K10在上皮的部分表层细胞中表达。因此他们认为翼状胬肉上皮细胞异常表达角蛋白家族的上皮细胞处于增生活跃状态并出现角化现象。在另一项实验中,他们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对15例初发期翼状胬肉患者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进行EGFR、ErbB2及ErbB3蛋白的检测,并与正常人结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发现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正常结膜上皮中,EGFR蛋白可表达于基底层细胞表面,而ErbB2及ErbB3蛋白则表达于表层细胞。15例初发期翼状胬肉患者中,11例翼状胬肉上皮的EGFR、ErbB2及ErbB3蛋白均表达于翼状胬肉上皮的全层,4例表达方式与正常结膜相似。Western blot检测显示,11例翼状胬肉上皮EGFR、ErbB2及ErbB3蛋白带较正常结膜密度高。认为翼状胬肉组织上皮EGFR、ErbB2及ErbB3蛋白表达增加,提示可能为一组织增生性疾病,翼状胬肉上皮EGFR、ErbB2及ErbB3蛋白的异常表达及其与上皮下组织相互作用可能是翼状胬肉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阳等检测了56例翼状胬肉组织中相关因子bFGF、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bFGF及TGF-β1在所有翼状胬肉组织不同部位均有不同程度增强表达。提示bFGF、TGF-β1在翼状胬肉的增殖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翼状胬肉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可能以自分泌bFGF、TGF-β1的方式加速增殖。张俊华等用放射免疫检测技术和细胞生物活性法,检测30例翼状胬肉患者组织的体外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和PDGF的含量。结果发现翼状胬肉组的组织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和PDGF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球结膜组,进展期组与静止期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因此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可能与TNF-α和PDGF异常分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