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流行病学
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和发展的原因,至今仍未明了,但多数学者认为与脉络膜毛细血管-Bruch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CBRC)的改变有关。
从目前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原因的研究来看,多数学者至少对两个观点认识比较一致。缺氧是公认的首要原因,因为在超声多普勒、OCT等检查中已经发现,部分患者的脉络膜血流量显著减少,而Bruch膜却异常增厚,推测脉络膜局部血流减少以及从脉络膜至视网膜色素上皮与神经上皮的氧弥散障碍造成的缺氧,是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始动因素。其次是炎症因素。一系列研究证实,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其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并有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由此认为炎症也能引起部分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新生血管极为常见,目前已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Sho K等在2年10个月中随访符合脉络膜新生血管诊断标准的418例471眼,其中100例110眼(23%)确诊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伴新生血管,318例361眼则为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RMD)伴新生血管。PCV及ARMD患者视力严重受损(≤0.2)的比例分别为35%和53%。
另有学者对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做了专门的流行病学研究,其平均年龄为68.4岁。男性约占63%,单眼罹患率高达90%。病变主要位于黄斑区(85%),以黄斑区浆液性脱离(52%)、黄斑下出血(30%)、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10%)为特征,而视网膜下纤维血管增生却少见(7%),患者平均视力为0.31,AMD则为0.18。PCV的发病率和人口统计学特点在不同民族间存在明显差异,已经注意到PCV在日本人中的较高发病率。虽然PCV与AMD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有关统计发现PCV的视网膜下纤维血管增生发病率低,血管异常发展较慢,且与CNV关联较少,从而间接佐证了PCV的视力预后远较湿性AMD伴新生血管者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