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方法制备的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
角膜基质肿瘤组织植入术诱生角膜新生血管,常用的动物是兔和BALB/c鼠。将动物麻醉后,按常规方法在动物角膜上制作囊袋,将肿瘤组织植入囊袋,平复切口。其诱生新生血管的机制是肿瘤组织中含有弥散因子,可诱生新生血管生长。由于新生血管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该模型被多学科所采用。其缺点是:①反应一致性较差;②诱导时间太长,不能每日连续检测;③角膜新生血管呈周围性、不均匀性增殖并且伴有过多的肿瘤组织生长,给定量分析带来困难。
Amano等将大鼠角膜上皮机械刮除、角巩膜缘1.5mm宽结膜条带切除联合睑裂缝合术诱生周围性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其机制是睑裂缝合后可产生一种亚临床炎症环境,表现为角膜水肿、结膜血管扩张、泪膜中多形性粒细胞增加、补体C3转化为C3c、纤维蛋白溶酶激活,泪膜中IgA滴度增加,这些变化有助于减少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导致局部低氧和酸中毒。受伤的角膜上皮释放内源性炎症介质包括花生四烯酸衍生物(前列腺素、白三烯、羟基二十碳四烯酸)、血小板激活因子、细胞因子(IL-1和IL-8)等。以上因素均可导致新生血管增生。
该模型主要用于研究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和评价角膜上皮移植术治疗眼表疾病的疗效。其缺点也是定量分析困难,导致角膜新生血管增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尽管多种多样,但基本原理都是基于炎症刺激(如化学烧灼或内毒素刺激),或者基于大剂量生长因子,这与临床角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产生的机制有很大区别。同时,定量分析新生血管的反应也有很大困难。目前测量方法包括测量新生血管延伸距角膜缘的距离、分区测量新生血管的程度和范围,并使用计算机定量分析新生血管密度。目前,已培育出数种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用于研究引起该疾病的某种单一因素,虽然其病因是相互关联的,现有的动物模型还是可以区分该疾病的有关因素。但是,仍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良和发展,以便更逼真地模拟出人类角膜新生血管的疾病表现,达到建立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最终目的,彻底阐明其发病机制,为临床筛选新的药物,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