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血管硬化和静脉炎症所导致的管腔狭窄、血流受阻。通常采用药物和激光治疗,手术的目的在于解除血管阻塞和(或)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
1.动静脉外膜切开术 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处有共同的血管外膜,如动脉硬化,则可压迫静脉管壁,致其狭窄、血流受阻,从而发病。动静脉外膜切开术可以切开该处的血管外膜,减轻静脉的受压程度,恢复正常的血流供应,尤其适用于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动静脉交叉处,存在两种类型:静脉后交叉和静脉前交叉,前者是BRVO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1)主要术式
①Charles术式:行常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用Sutherland剪横切开压迫静脉的神经胶质箍,用弯的MVR刀剥离阻塞处动静脉交叉间的神经胶质纤维,将动脉从静脉上完全分离。
②Opremcak术式:行常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用弯的MVR刀在邻近动静脉交叉10~500μm处切开内层视网膜,从动脉下方平行于动脉连续切开,直到动静脉共用的外膜,轻柔上提,在交叉点处切透外膜,将动脉从下行静脉上分离。
③Mester术式:行常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剥除动静脉交叉处的内界膜。用玻璃体剪刀,平行于动脉分离外膜。
④Han术式:行常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弯的MVR刀分别从动静脉交叉处的远端和近端分离动脉,平行于动脉做1~2mm的视网膜切开,将远端和近端切口相连,把动脉从视网膜表面游离。
(2)预后:研究发现术后6周,93%的患眼毛细血管灌注改善;多焦ERG也证实黄斑区反应振幅峰值增加,反映黄斑功能改善;SLO发现术后1个月中心固视稳定。
(3)并发症:血管破裂出血;术后高眼压;视网膜脱离;白内障形成或加剧。
2.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 对于中央静脉阻塞患者,他们的受阻部位在巩膜管内,筛板区是血栓最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的部位,无法直接采取动静脉外膜切开术,所以就产生了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目的是通过放射状切开筛板区偏外侧,使该处的神经血管间隙直接与蛛网膜下隙相通,有可能增加液体回流,改善筛板平面的血液灌注、静脉回流和视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也有人认为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可以诱发血管吻合,与激光诱发的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相比,其部位更靠近视神经,更易促使静脉回流,改善血供;通过玻璃体手术去除玻璃体后皮质,对于消除黄斑水肿有利。由于视神经纤维的分布在视盘鼻侧呈放射状,颞侧则呈弧形且有视盘黄斑束通过,故切开多选择在鼻侧进行。
(1)手术方法:行常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用弯的MVR刀(可避免斜行进入视神经纤维)从视盘外缘向外延伸,尽量垂直于视盘边缘刺入,深度以到达MVR刀最宽处为准,一般约为2.2 mm。是否进行激光治疗可根据眼底情况而定。
(2)并发症: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出血;玻璃体积血;眼球破裂;视网膜中央动静脉损伤,严重的结果可导致失明。因器械损伤所致的出血,可通过提高眼内压的方法来解决,一般上升至0.7kPa(80mmHg),2min后即可止血。
(3)预后:与手术时机和病变类型密切相关,已有玻璃体积血或虹膜新生血管等晚期表现的预后不佳,即使通过手术也很难挽救视力;老年人因动脉硬化所致的静脉阻塞效果较好,而青年人因静脉炎症所致的病变则效果不理想。研究发现,术后1个月的OCT和眼底照相表明黄斑水肿明显消退,术后2~3个月,眼底的出血可大部吸收,75%患眼的眼底血循环恢复正常,其病程的改善明显好于自然病程;由于Zinn-Haller环必然被破坏,部分视盘缺血,视野检查可示缺损,提示存在视神经的损害。动物模型的病理检查也发现,被切断的神经轴索及其附属髓鞘发生Waller变性,在手术区同正常的神经纤维束之间存在清晰的分界线。
3.手术诱导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
(1)手术方法:采用常规三通道玻璃体手术,切除玻璃体后皮质后,在靠近脉络膜的视网膜大静脉附近行切口,贯通血管壁,以形成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并行眼内激光以防止出血及视网膜脱离。另一种方法是完全切断受累静脉,在该静脉的两侧行全层视网膜切开,直至Bruchs膜。
(2)并发症: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生成等。
(3)预后:Mirshahi术后随访发现有90%患眼成功形成血管短路,视力恢复远较对照组为佳,且无新生血管生成,而对照组有39%产生新生血管。
4.玻璃体手术联合气体填充 玻璃体手术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可以增加视网膜的氧供、去除玻璃体积血、松解牵拉,但是切除玻璃体可能导致前房内促血管因子的增加,从而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因此,视网膜光凝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