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分 类

第四节 分 类

将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合理分类,不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临床随访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侧重不同,各有千秋。我们可以根据临床或科研的不同要求,按需选择其一。

1.按病因分类 常分为变性类疾病、炎症、外伤、肿瘤或医源性者。按病因分类有助于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病因进行治疗,并能及时判断预后。

2.以脉络膜新生血管与视网膜色素上皮间位置关系分类对评价视网膜下手术取出脉络膜新生血管有参考价值。

Ⅰ型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生长,但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Ⅱ型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已穿过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在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生长。

3.以脉络膜新生血管位置分类 对激光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指导意义。

中心凹下型:脉络膜新生血管位于黄斑中心无血管区下。

中心凹旁型:脉络膜新生血管距离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中央1~199μm内;或脉络膜新生血管距离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达200μm以上,但其出血或荧光遮蔽只累及无血管区200μm范围内。

中心凹外型:脉络膜新生血管距离黄斑中心凹200~2 500μm。

4.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情况分类 适用于接受光动力学、经瞳孔温热疗法等治疗的病人。

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就有边界清晰的强荧光,呈灰绿色视网膜色素上皮隆起;晚期进行性荧光素渗漏,积存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或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形成局限性强荧光。

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境界不清,又可分为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不明来源的晚期渗漏。

混合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兼有经典型和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表现。

5.按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情况分类 在对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检查、定位时表现出优越性。可以重新确定部分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位置、厚度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