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上皮移植术

三、色素上皮移植术

1.手术方法 人工诱导玻璃体后脱离,完整的玻璃体切除,CNVM剥除,下方周边视网膜切开(以减少由此引起的盲点)后在视网膜下腔注入林格液以造成视网膜脱离(该区域应远离锯齿缘和三通道切口),用改制的21G吸引器从Bruch膜上轻柔地将RPE/林格混合液吸入预置有10%自体血浆(以防RPE黏附于管壁上)的离心管内,离心(3g,5min)后将上清液(含有RPE小球)注入新生血管膜剥除区(可加0.2ml,0.1mg/ml赖氨酸以增加细胞和受损的Bruch膜之间的黏附),注入1ml重水以防止细胞回流(减少术后PVR的发生),于视网膜切开区进行光凝,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24h嘱患者保持仰卧位。也有学者采取虹膜色素上皮移植来避免取RPE带来的手术并发症,同样取得成功。

2.并发症

(1)视网膜脱离:与进入玻璃体腔的RPE增殖或视网膜未完全复位有关。

(2)新生血管膜剥除区出血:要求剥除CNVM和注入RPE时动作轻柔。

3.预后 只有少数患者的CNVM剥除区可见色素沉着,随之而来的是轻度的视力上升。大部分患者眼底检查CNVM剥除区未见改变,视力恢复也不明显。这说明移植的RPE存活率很低,生物效能差。Bindewald对手术方法做了改进,除了将整个RPE-Bruch膜-脉络膜复合体(一般取自自身中周部)移植外,他还使用了准分子激光将多余的脉络膜组织融化,并辅以抗VEGF因子的药物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此外,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基底膜完整的情况下,覆盖的RPE要比不完整组高3倍。Gullapalli进行了体外色素上皮细胞培养,认为ARMD患者的Bruch膜无法支持移植的RPE存活和分化,致使RPE结构紊乱和细胞死亡,为了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就必须对Bruch膜进行修饰或移植完好的Bruch膜。Tezeld用机械方法将Bruch膜分为3层,分别观察RPE移植在基底膜、弹性蛋白层和内胶原层的生长效果,发现在移植后14d,在基底膜上的RPE已聚集成团而另外两组直至21d仍未出现类似改变。

以上三种术式是目前治疗CNVM最常用的方法,各有利弊。单纯的CNVM剥除并发症较少但极易复发,视力恢复也远不理想,目前往往联合另两种术式;黄斑转位术操作复杂且并发症多,但效果却较另两种稍好;RPE移植存在严重的存活率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诸如多发性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病理性近视眼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myopic neovascular maculopathy)、组织胞浆虫病、血管样条纹等的手术治疗方法多与ARMD一致,在此就不再赘述。

(王 方 宋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