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研究
翼状胬肉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地区性分布。Cameron认为,翼状胬肉分布于全世界,同时发现在热的、干燥的和灰尘多的国家,翼状胬肉的患病率较高。但在其他地区虽然热,但不干燥,灰尘也不多,而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仍较高,看来共同因素是纬度。通常在赤道以北和以南37度地区之间发病最多。Cameron认为,紫外线照射随纬度不同而异,是翼状胬肉病因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假设得到其他作者的支持。Cameron假设紫外线损伤Bowman膜,引起球结膜下结缔组织的增厚和增生。翼状胬肉发病率还取决于气候条件的接触量。因此常见者为户外工人和男性。澳大利亚土著人3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44%,欧洲人为4%,阿拉伯人为12.8%,马来西亚患病率为13.1%,在秘鲁利马4个医院的眼病患者中,翼状胬肉占31.06%。
国内吴开力等在广东省斗门县农村随机抽样调查了15个点,50岁以上(包括50岁)的人群共2 376人为调查对象,对2 053人中的翼状胬肉的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受检率为86.41%。结果发现翼状胬肉在该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7.46%,女性患病高于男性。在50多岁、60多岁、70多岁和80多岁组的患病率分别为34.54%、40.45%、37.19%和36.14%,有93.1%的翼状胬肉生长于鼻侧,仅1.43%发生于颞侧。1.66%的眼因翼状胬肉导致低视力。梁轩伟等调查了广东省梅县盲和低视力流行病学情况,发现该县盲和低视力的翼状胬肉患病率为8.94%。刘汉生等 对海南省两县(市)翼状胬肉患病率进行了调查,发现翼状胬肉患病率为7.86%,汉族为8.28%,黎族为7.03%,男性为6.43%,女性为9.40%,在各年龄组中,翼状胬肉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方严等对凤台县101 973人进行了翼状胬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翼状胬肉患病率为2.73%,渔民、农民分别为4.43%和2.80%,并且患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患病率的高低与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在我国呈南高北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