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储备
刀工就是根据烹调或食用的要求,运用各种不同的刀法,将烹饪原料或食物切成一定形状的过程。菜肴的品种花色繁多,烹调方法也因品种不同而各异,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刀法将原料加工成一定规格、形状,以符合烹调的要求或食用风格的需要。随着烹饪技艺的发展,刀工已不局限于改变原料的形状和满足食用的要求,而是进一步美化食物的形状,使制成的菜肴不仅滋味可口,而且形象美观,绚丽多彩,更具艺术性。刀工是烹调工艺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时候就把刀工与烹调合称为“割烹”。常称“七分墩子、三分锅匠”或“三分墩子、七分锅匠”,都把刀工说明刀工与烹调的辩证关系。我国厨师历来对刀工极为重视,都把刀工当作必须练习的一项基本功。厨师经过长期的实践,整理了一套适应各种烹调要求和食用需要的刀法,创造了很多精巧的刀工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使刀工不仅具有技术性,而且还有较高的艺术性。
菜品中的“形”与刀工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刀工处理方法可使菜肴的“形”产生不同的变化。通过“形”的处理方法可使菜肴发生“质”的变化,进而达到美化和丰富菜肴品种的目的。因此,刀工是烹饪中很重要的一道工序。烹饪原料经过不同的刀法加工后,就会变成型态各异、外观美丽、易于烹调和食用的形状。按照所使用的刀法及原料成型后的外观,一般可将原料的成型分成基本料形(基本工艺型)和剞花料形(花刀工艺型)两大类。
(一)基本工艺型
基本工艺型是指加工工艺简单、易于成型的原料形状,如块、片、丝、丁、条、粒等。原料经过不同刀法处理后,就具有一定形状了,便于烹调和食用。
1.基本工艺型的实训要求
(1)一种料形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多种刀法相互配合才最终形成的。
(2)所切制的原料形状要形态美观,粗细均匀或厚薄一致,整齐划一。
(3)在料形的运用上要配合烹调的要求。
(4)对料形的加工还应充分把握大料大用、小料小用的原则,合理使用原料,物尽其用。
2.常用基本工艺型的类型
(1)块。
块是方体或其他几何形体。使原料成块状,可采用砍和切两种刀法。原料质地松软、脆嫩,可采用切的刀法。蔬菜类都可采用直切。已去皮去骨的肉类可以用推或推拉切的刀法切成各种形状。切块时一般先将原料的皮、瓤或筋、骨去掉,如为大块原料,要先改成条形,再切成块。对质地较韧或者有皮有骨的原料,可以采用砍的方法使其成块。常见带骨的肉类、鱼类等,可用砍、直砍、跟刀砍等刀法斩、砍成块。若烹调原料形体较大,可以先分段加工成条形再砍成块。常见的有长方块、大小方块、菱形块、滚刀块、象眼块等。
原料的形状取决于烹调的需要和原料的性质。如用于烧、焖的块可稍大些,用于熘、炒的块可稍小些,原料质地松软、嫩脆的块可稍大些,质地坚硬而带骨的块可稍小些。对某些形状较大的还应在其背面剞上十字花刀,以便于烹制时受热均匀入味。
① 长方块。状如骨牌,又叫骨牌块。成型规格为0.8厘米厚,1.6厘米宽,3.3厘米长。
② 大小方块。一般指厚薄均匀、长短相等的块形,用切或剁等刀法而成。成型规格为边长3.3厘米以上的称大方块,边长3.3厘米以下的称小方块。
③ 象眼块。也称菱形块,形状似菱形,又与象眼相似,故名。交叉斜切即成,成型规格为长轴4厘米、短轴2.5厘米、厚2厘米。
④ 滚料块。用滚刀的切法加工而成,成型规格为长4厘米的多面体。一般用于蔬菜类原料,如土豆、山药、黄瓜、莴笋等。加工时必须先在原料的一头斜着切一刀,再将原料向里滚动,再切一刀,这样连续地切下去。滚动幅度大切出来的块为大滚料块;滚动幅度小,切出来的块为小滚料块。
⑤ 劈柴块。多用于冬笋或茭白一类原料。另外,凉拌黄瓜也有用劈柴块的。加工方法是先用刀将原料顺长切为两半,再用刀身一拍,切成条形的块,其长短厚薄不一,就像做饭用的劈柴,成型规格为长3.2厘米、厚0.7厘米的多面体。
(2)片。
片是经过直刀切、平刀或斜刀片后得到的一种较薄的原料形状。其成型方法根据原料性质的不同而各异,质地坚硬的脆性原料如土豆、萝卜、火腿等可采用切的方法;薄而扁平的韧性原料可采用片的方法。常见片的种类有菱形片、柳叶片、指甲片、月牙片、梳子片、夹刀片等。
将原料制片的刀法有两种:切法是为最常用的制片法,特别适用于性韧、细嫩的原料;片法适用于一些质地较松软,直切不易切整齐或者形状较扁小、无法直切的原料,如形体薄小的各种肉类、鲜鱼、鸡肉等的制片。
在切片时,要注意持刀平稳,用力轻重一致;左手按料要稳,不轻不重;在片的过程中要随时保持砧板的干净,刀要随时擦干。常见的有厚片、薄片、柳叶片、象眼片、月牙片、夹刀片、磨刀片等。
① 厚、薄片。薄片成型规格为厚薄在0.3厘米以内的片,一般采用切或片的刀法制成;厚片指厚薄成型规格在0.7厘米以上的片。
② 柳叶片。这种片薄而窄长,形状像柳树的叶子。成型规格长6厘米、厚0.35厘米,一般用切或削的刀法加工而成。
③ 象眼片。也叫菱形片,形似象眼块,但薄些,成型规格长轴5厘米、短轴3厘米、厚0.3厘米。
④ 月牙片。先将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原料切为两半,再顶刀切成半圆形的片即成,长8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
⑤ 夹刀片。原料一端切开成两片,另一端连在一起的片,叫作夹刀片。采用切的方法,一刀切断一刀不断,成型规格长8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
⑥ 磨刀片。是用斜刀片的刀法加工而成。因片时将原料平放在砧板上,用刀自左到右像磨刀一样,一刀一刀地片下去,故称磨刀片。成型规格长10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
(3)丝。
丝呈细条状,是先将原料加工成片后(若属较薄的原料,如蛋皮、百叶等无须切成片),再以直刀切、推切或拉切的方法切成丝。切丝的粗细与片的厚薄和切丝的刀距直接有关,片厚刀距长则丝粗,片薄刀距短则丝细。切时,刀身一定平行于原料的切口,丝才粗细均匀。切丝时丝的粗细应根据原料自身的性质来定,质地坚硬或韧性较大的烹饪原料在加工丝时其成品可细一些,反之则应粗些。成型规格细丝为长10厘米、粗0.2厘米见方,粗丝为长10 厘米、粗0.4厘米见方。
切丝实训要领:
① 切片要厚薄均匀。加工片时要注意厚薄均匀,切丝时要切得长短一致,粗细均匀。
② 堆叠要整齐。原料加工成片后,不论采取哪种排列法都要排叠得整齐,且不能叠得过高。
③ 按稳原料不滑动。左手按稳原料,切时原料不可滑动,这样才能使切出来的丝粗细一致。
④ 根据原料的性质决定顺切、横切或斜切。例如牛肉纤维较长且肌肉韧带较多,应当横切;猪肉比牛肉嫩,筋较细,应当斜切或顺切;鸡肉、猪里脊肉等质地很嫩,必须顺切,否则烹调时易碎。
(4)条。
条比丝粗,一般为长方体。其成型方法是先用片或切的方法将原料片或切成大厚片,再切成条。条也可根据其粗细、长短分为大一字条、小一字条、筷子条、象牙条等。条有粗细之分,粗条成型规格为截面边长1.5厘米,长为5厘米;细条成型规格为截面边长1厘米,长4厘米。
(5)丁。
原料成型为1~2厘米见方的小块为丁。丁的成型一般是先将原料切成厚片,将厚片切成条,再将条切或斩成丁。丁的大小决定于条的粗细与片的厚薄。切丁的刀距一般与条的粗细相同。常见的丁有大、中、小之分,大小取决于条的粗细。一般大丁的成型规格边长为2厘米,中丁的成型规格边长为1.2厘米,小丁的成型规格边长为0.8厘米。
(6)粒。
比丁小的正方体,其成型方法与丁相同,也有大粒与小粒之分。成型规格大粒边长0.6厘米,小粒成型规格边长0.3厘米。粒的大小也取决于丝或条的粗细。粒的形状较丁小,粒的成型与丁的成型相同。
(7)末。
其形状是一种不规则的形体,成型方法是通过直刀剁而成。外形的大小一般略小于米粒。一般是将原料剁、铡成细末,如常用的肉末和姜、葱、蒜末等。
(8)段。
段一般用剁或切的刀法制成,有大段、小段两种。每一种的具体要求根据原料的性质和烹调的需要而定。
(9)蓉泥。
一般而言,蓉泥均以排剁刀法或用刀膛压碾使原料细碎成泥状。原料剁成茸之前应先去筋和皮,制作鸡蓉、鱼蓉时,宜加入适量的猪肥膘,使蓉产生黏性。
(10)球。
其成型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挖球器将原料挖成球形;二是将原料先加工成大方丁,然后再削成球形。
(二)花刀工艺
剞刀,有雕花之意,所以又称剞花刀。花刀工艺是一种刀工美化,用剞花的方法,又称混合刀法,是直刀法、平刀法和斜刀法混合使用。剞花的基本刀法是直剞、平剞和斜剞。具体地说,它是运用剞的方法在原料表面剞上横竖交错、深而不透的刀纹,受热后原料卷曲成各种形象美观、形态别致的形状。这类形状的成型较为复杂,品种也较多,如麦穗、菊花、玉兰花、荔枝、核桃、鱼鳃、蓑衣、木梳背等形状。剞刀后的原料易熟,并保持菜肴的鲜、嫩、脆,调味品汁液易于挂在原料周围。
依据刀纹的深浅度,有深剞花形和浅剞花形两个基本类型。深剞花形的刀纹深度超过原料厚度1/2以上,其作用是使原料收热卷曲变形,便于原料的成熟,方便食用,主要以脆嫩性脏器、鱿鱼、带皮鱼肉和方块肉为加工对象;浅剞花形刀纹深度不超过原料厚度的1/2,主要作用于表面的收缩成型,突出刀纹的图案美,主要以整条鱼为加工对象。
1.花刀工艺对原料的要求
(1)原料较厚,不利于热能均衡穿透,或过于光滑不利于裹汁,或有异味不便于在短时间内散发的原料。
(2)原料具有一定面积的平面结构,以利于剞花的实施和刀纹的伸展。
(3)原料应不易松散、破碎,并有一定的弹力,具有可受热收缩或卷曲变形的性能,可突出剞花刀纹的美观。
2.花刀工艺实训基本要求
(1)根据原料的质地和形状,灵活运用剞刀法。
(2)花刀的角度与原料的厚薄和花纹的要求相一致。
(3)花刀的深度与刀距皆应一致。
(4)所剞花刀形状应符合加热特性,区别应用。
3.花刀工艺的运刀原则
(1)深剞花刀。
深剞花刀法的种类较多,其基本原理都较相似。在实施深剞花刀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才能保证块形卷曲的绝佳效果。
① 深剞的卷曲、收缩应顺应原料的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般来讲,平面排列的原料是相对卷曲;立面排列的原料是四面卷曲;网状排列的则收缩变形。此三类变形性质是花刀实施的依据。
② 剞花刀的深度与刀纹距离应一致,否则由于收缩不均,翻卷不一,既不能受热均匀,又影响形体的美观。
③ 较薄原料宜采用斜剞的刀法,以增加条纹坡度;较厚原料宜采用直剞的刀法,以表现条纹的挺拔。切不可盲目剞刀,因形伤质。
④ 所剞花形应符合加热特性,一般来说,炖、焖、扒、烧所用花形应较大;爆、炒、熘、炸所用花形居中;汆、涮、蒸、烩所用花形应较小。
(2)浅剞花刀。
对于鱼类宜采用浅剞花刀加工,为了保证鱼肴的质量,需遵循以下原则:
① 鱼体的浅剞花刀应以简单的形式为主,只要在简单线条的变化中体现外形的美观即可,不需要过分加工。
② 浅剞花刀应与具体菜肴贴切,符合传统烹调方法的特点,体现菜肴的变化美。
③ 浅剞花刀应根据鱼体的厚薄特征而变化,体现出不同鱼的特点,而避开其弱点。
④ 鱼类剞花加热后因为鱼皮收缩,易与鱼肉脱落,因此,在剞花时应充分注意刀纹之间的连接性,防止鱼肉裸露,因剞伤质。
4.常用实训花刀工艺
(1)麦穗花刀。
先用推刀法在原料上改成一条条相互平行的斜刀纹,剞刀深度为原料厚度的4/5,刀距2毫米;然后转换一个角度,用直刀改成一条条与斜刀纹垂直相交的直刀纹,接着顺原料筋纹切成长方块,加热后卷曲呈麦穗形状。适用原料为腰子、比目鱼等。
(2)蓑衣花刀。
剞刀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在原料的一面剞上一条条相互平行且较紧密的直刀纹,刀口深度为原料厚度的4/5,然后翻转另一面剞上与原刀纹相交呈45°的相同刀纹,剞刀深度为原料厚度的2/3,刀距2毫米,再改成3.5厘米见方的块。适用原料为萝卜、黄瓜等。另一种方法是先在原料的一面剞上一条条相互平行的紧密直刀纹,再与原刀纹相交成直角,剞上同样的刀纹,刀口深度均为原料厚度的4/5,然后将原料翻面并用同样的刀法,剞上与另一面刀纹呈45°的相同刀纹,最后改刀成块。适用原料有香干、鱿鱼等。
(3)荔枝花刀。
先用直刀法在原料上剞出一条条行距相等的平行直刀纹,剞刀深度为原料厚度的2/3~4/5,刀距2.5毫米;再转一个角度,用直刀法剖出一条条与先剞的刀纹斜向垂直相交的刀纹,再改成3.5厘米长的三角块或象眼块,加热后卷曲成荔枝形。适用原料有腰、肫、肚等。
(4)梳子花刀。
又称眉毛花刀。先用直刀剞出平行刀纹,剞刀深度为原料厚度的2/3,刀距2.5毫米,再把原料横过来顶纹切或斜批成片。单片为梳子,连刀片为眉毛,加热成熟呈梳子形或眉毛形。适用原料有鱿鱼、鸡胗等。
(5)鱼鳃花刀。
先用直刀在原料上打成一条条平行的直刀纹,然后换一个角度,第一刀用拉刀法改成一条与直刀纹垂直相交的斜刀纹,第二刀批断成连刀片,加热便成鱼鳃形状。最常见的菜肴是炝鱼鳃腰花、腰片汤等。
(6)菊花花刀。
将原料的一端用直刀法剞成一条条平行的刀纹,深度为原料厚度的4/5,另一端连着不断;再转动90°,垂直进刀切至原料4/5处成丝状,另一端则仍然连着不断,然后改刀成三角块,入锅加热后即呈菊花形。适用原料有鱼、肉、鹅肫等。
(7)麻花花刀。
先将原料切成规格为5厘米长、2厘米宽的片,在原料中间顺长划4厘米长的口,再在刀口的两旁各划一道3.5厘米长的口,用手抓住两头从中间的刀缝穿过,拉紧即成麻花形。麻花花刀适用于肉类原料。
(8)兰花花刀。
先将原料切成4厘米见方的薄片,将片的3/5处切成细丝卷起,用青蒜叶扎紧,加热后即卷曲成兰花形。适用原料为鱿鱼、腰子等。
(9)佛手花刀。
将原料切成规格为4厘米长、2厘米宽的块,在2厘米长处剞划4刀,加热后即卷曲成佛手形。适用原料有白菜,如佛手白菜。
(10)凤尾花刀。
将原料先反刀斜刀再交叉直刀后改成条状,进刀深度为原料厚度的2/3,反刀斜刀刀距为0.7厘米,直刀刀距为0.3厘米,交叉刀纹应相互垂直,有“三刀三叶凤点头”之说,即为直刀打两刀,第三刀断开,并且每刀需将原料前端1/3断开,加热后即卷曲成凤尾形。适用原料有鱿鱼、腰子等。
(11)球形花刀。
先把原料切成或片成厚片,再在原料表面剞上刀距比较紧密的十字花纹,刀口深度为原料厚度的2/3,然后改刀成正方块或圆块,入锅加热后即卷成球形。适用脆性和韧性原料。
(12)螺旋花刀。
从方块一侧进刀,平剞至3/4深度,旋转平剞至3/4深度,再旋转平剞到底,受热呈螺旋形。适用原料有畜肉、鸭、鹅,宜炖、焖,如螺旋肉、螺旋肫花等。
(13)鳞毛花刀。
在原料肉面逆纤维走向斜剞深度为原料厚度的3/4、刀距4毫米的平行刀纹,再顺向直剞同等深度、刀距,与前刀纹交叉呈90°的平行刀纹。拍粉油炸后呈鳞毛披覆状。适用于整条带皮鱼肉的加工,用于熘、炸,如松鼠鳜鱼。
(14)灯笼形花刀。
将原料先切成规格为4厘米长、3厘米宽、0.3厘米厚的大片,再在原料顺长的一端约1厘米处斜刀片进两刀,角度为45°,间隔0.3厘米,刀口深度为原料厚度的3/5,随后以同样的方法加工原料的另一端,最后转成直角剞上深度为原料厚度4/5的直刀纹,刀距为0.2厘米,入锅加热后便收缩变形成灯笼形。适用原料有鱿鱼、目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