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知识与运用
(一)调味工艺的基本方法
调味工艺的基本方法是指在烹调工艺中,通过调味品作用于烹饪原料,使其转化成菜肴的途径和手段。
1.调味阶段
(1)烹前调味。是在原料加热以前进行调味,此阶段专业上习惯称为基本调味。其主要目的是使原料在加热前就具有一个基本的滋味(底味),同时改善原料的气味、色泽、硬度及持水性。一般多适用于在加热过程中不宜调味或不能很好入味的菜肴,如炸、烤、蒸等菜肴。烹前调味,一是要准确使用调味手法及入味时间,二是要留有余地。
(2)烹中调味。就是在原料加热的过程中进行调味,这一阶段专业上习惯称为正式调味、定性调味或定型调味。其特征是在原料加热的工具中进行,目的是使菜肴的主料、辅料及调味料的味道融合在一起,从而确定菜肴的滋味。烹中调味应注意各种调味品的投放时机,起到每种调味品应起的作用,确定菜肴的滋味,保持风味特色。
(3)烹后调味。就是在原料加热成熟后进行调味,此阶段,专业上习惯称为辅助调味。其目的是补充前面调味的不足,进一步增加风味,使菜肴的滋味更加完美。
2.调味次数
(1)一次性调味。在烹调过程中,有些菜肴的调味,在某一个阶段一次性加入所需要的调味品就能彻底完成菜肴的调味。
(2)多次性调味。就是在制作同一个菜肴的全过程中,调味分几个阶段进行,多次调味才能确定菜肴口味,以突出菜肴的风味特色,如油炸、滑炒类菜肴在加热前调定基本味,在加热中或调味后补充特色味。
3.调味的具体方法
根据菜肴制作过程中对原料入味的方式不同,调味的具体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腌渍调味法。将调味品与菜肴的主料或辅料融合或将菜肴的主、辅料浸泡在溶有调味品的溶液中,经过一定时间使其入味的调味方法,称为腌渍调味法。腌渍有干腌法和湿腌法两种,干腌法多用于不容易破碎的原料,湿腌法一般用于容易破碎的原料。
(2)分散调味法。将调味品溶解后分散于汤汁状等原料,使之入味的调味方法。多用于汤菜和操作速度特别快的菜肴。
(3)热渗调味法。在热力的作用下,使调味料中的呈味物质渗透到原料内部的调味方法,称为热渗调味法。烹中调味阶段基本都属于此法,一般规律是加热时间越长,原料入味就越充分。慢火长时间加热的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都具有原料味透的特点。
(4)裹浇调味法。将调味品调制成液体状态,黏附于原料表面,使其带味的方法称为裹浇调味法。如勾芡、拔丝、挂霜、软熘等方法制作的菜肴。
(5)黏撒调味法。将固体状态的调味料黏附于原料表面,使其带味的方法称为黏撒调味法。一般是先将菜肴原料装盘后,再撒上颗粒或粉末状调味料。如加沙蜇头、软烧豆腐、鸡蓉干贝。
(6)跟碟调味法。将调味料盛装入小蝶或小碗等盛器内,随菜肴一同上席,由食用者蘸而食之的方法称为跟碟调味法。如烤、煮、涮、炸、蒸等方法制作的菜肴,一般都采用此法。跟碟调味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同时满足数人的多种口味要求。
以上方法在实践中可单独使用,也可多种综合交替使用。
(二)调味工艺的作用
调味是烹饪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古代对菜肴的调味已十分讲究。20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就对饮食调味做了叙述:“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调味就是根据主、辅料的特点和菜肴的质量要求,在烹调工艺中加入调味料,使菜肴产生令人喜爱的特殊美味。调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去腥解腻
烹饪原料中有些原料带有腥味、膻味或其他异味,有些原料较为肥腻,通过调味,可减少肥腻或除去腥味等。如鱼有腥味,一般选用姜、葱、芹菜及红辣椒除去腥味。羊肉有较重的膻味,用葱、姜、甘草、桂皮、绍酒等味料调味可去其膻味。以猪肉类为主料的菜肴,容易因肥腻而使人厌食,常用胡椒粉、麻油、香菜、椒末与酒等调味,或配酸甜酱碟,或用酸黄瓜、菠萝片、橘片之类围边,供客人佐食去腻。
2.提鲜佐味
有的菜肴原料营养价值高,但本身并没有什么滋味,除用一些配料之外,主要靠调味料调味,使之成为美味佳肴。如鱼翅、海参、豆腐、竹笋、蛤士蟆等原料,本身都没有或缺乏滋味,都需要用调味料协助提鲜和使之产生美味。
3.确定口味
菜肴口味的形成,主要依靠调味来决定。调味能帮助某种原料,形成特有的滋味。同一种原料可以烹制成几种以至十几种滋味不同的菜肴。如燕窝若加入咸味味料之后,可制成三丝官燕、菜胆燕等;若改放冰糖、清水,则制成的是冰花甜燕。咸甜两样,滋味大不相同。可见调味除确定口味之外,还是扩大菜肴的品种和形成各种不同风味菜肴的重要方法。
4.丰富色彩
烹饪原料通过调味,还可以丰富菜肴色泽。如番茄酱能使菜肴呈鲜红色,西柠汁能使菜肴呈淡黄色,红腐乳汁能使菜肴呈玫瑰红色等,从而使菜肴色彩多样,鲜艳美观。
5.杀菌消毒
有的调味料具有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繁殖的作用。如盐、姜、葱等调味料,就能杀死微生物中的某些病菌,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食醋既能杀灭某些病菌,又能保护维生素不受损失。蒜头具有杀灭多种病菌和增强维生素B1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