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知识与运用
(一)火候的掌控与原料的关系
菜品原料多种多样,有老、有嫩、有硬、有软,烹饪中的火候运用要根据原料质地来确定。软、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韧的原料多用小火长时间烹饪。但如果在烹饪前通过初步加工改变了原料的质地和特点,那么火候运用也要改变。如原料切细、走油、焯水等都能缩短烹调时间。原料数量的多少,也和火候大小有关。数量越少,火力相对就要减弱,时间就要缩短。原料形状与火候运用也有直接关系,一般说,整形大块的原料在烹调中,由于受热面积小,需长时间才能成熟,所以火力不宜过旺;而碎小形状的原料因其受热面积大,急火速成即可成熟。
(二)火候与烹饪饮食文化
火是饮食烹饪的根本。有了火,才有了饮食文化。在熟练使用火之前,先民们只能过原始的生活,“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但在人类能够熟练使用火之后,饮食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人类的发展在使用火后,就有了灶。创造灶的人,一说是炎帝:“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祀于灶神。”一说是黄帝,《续事始》载:“灶,黄帝所置。”于是《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当火变得可以控制之后,古人马上注意到了火候对于烹饪的重要。古文中首次谈及火候对于烹饪重要的著作是《吕氏春秋·本味篇》。其中伊尹这样告诉商汤:味道的根本,水占第一位,依酸甜苦辣咸这五味和水木火来施行烹调。鼎中九次沸腾就会有九种变化,这要靠火来调节,有时用武火,有时用文火。清除腥、臊、膻味,关键在于掌握火候。只有掌握了用火的规律,才能转臭为香。调味必用甜酸苦辛咸这五味,但放调料的先后和用料多少,它们的组合是很微妙的。鼎中的变化,也是精妙而细微的,无法形容。就像骑在马上射箭一样,要把烹技练到得心应手。如阴阳之自然化合,如四时之自然变换,烹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酸而不浓烈,成而不涩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