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储备

一、知识储备

家畜烹调原料由于体型较大,各部位的肉质有所不同:有的含肌肉较多,有的含有较多的结缔组织;有的肉质细嫩,有的肉质粗老。猪、牛、羊为我国主要家畜品种,也是烹调的重要原料。

(一)家畜分割加工的基本要求

家畜分割加工是烹调前的一项重要工序,它不仅涉及原料的利用率,而且直接影响菜肴的质量,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如下基本要求:

(1)熟悉原料的各个部位,准确下刀是分档取料的关键。例如从家畜的肌肉之间的隔膜处下刀,就可以把原料不同部位的界限基本分清,这样才能保证所用不同部位原料的质量。肉要出得干净,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出骨时刀刃要紧贴骨骼进行操作,做到骨不带肉、肉不带骨。

(2)掌握分档取料的先后顺序。取料如不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就会破坏各个部位肌肉的完整,从而影响所取用原料的质量,同时造成原料的浪费。

(3)家畜分割加工要根据菜肴烹调的要求来进行,例如,在制作糖醋排骨菜肴时,必须把肋条骨及骨下连结的一层五花肉一起取出,有肉有骨,才能保证菜肴的质量要求。

(4)要熟悉家畜等动物性原料的肌肉、骨酪结构和它们的分布位置,做到下刀准确。

(二)家畜分割加工在烹调中作用

(1)保证菜肴的质量,突出菜肴的特点。由于家畜各部位肉的质量不同,而烹调方法对原料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选择原料时,就必须选不同的部位,以适应烹制不同菜肴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菜肴的质量,突出菜肴的特点。

(2)保证原料的合理使用,做到物尽其用。根据原料不同部位的不同特点和烹制菜肴的要求分档取料,选用相应部位的原料,不仅能使菜肴具有多样化风味、特色,而且能合理地使用原料,做到物尽其用。

(三)猪肉的分割加工与实训

1.猪肉的分割流程

猪肉的分割与出骨要根据猪的不同部位分档分解出骨、肉。猪的分割加工从半片猪胴体开始。首先将半片猪胴体分割成三段后再进行剔骨。一般将半片猪放在案板上,用砍刀分割成前肢部位、腹部位和后肢部位三大部分(俗称前腿、中档和后腿),然后依次剔去各种骨骼。

(1)前肢分解出骨。

前肢部位包括颈、前夹、上脑、前蹄等。前肢应自猪前部第5~6根肋骨之间直线斩下,不能斩断肋骨。肩胛骨与前腿骨关节处用刀割开,用刀沿肩胛骨面平铲取出骨上肉;然后用布包住肩胛骨,用力撕下,再用刀沿着腿骨将肉划破,把腿骨剔出。

(2)腹部分解出骨。

腹部包括脊椎排、肋排、奶脯等。肋排应在脊椎骨下4~6厘米肋骨处平行斩下,斩去大排后,割去奶脯。剔肋骨时用刀尖先将肋骨上的薄膜顺长划开,用手将肋骨条推出,直至脊骨,然后连同脊骨一起割下。如果要取排骨,则需把肋骨从脊骨根部砍断,连带肋骨下的一层五花肉一起片下。

(3)后肢分解出骨。

后肢部位包括臀尖、坐臀、外裆、蹄、爪、尾、后腿等。剔后腿时从髋骨处下刀,剔去关节上的筋,分开两侧的肌肉,刮净肉后取出髋骨,然后沿棒子骨及后腿骨下刀划开,刮去两边肌肉,取出棒子骨和后腿骨。

经过上述三个部位的出骨加工,整片猪的骨肉分解已经完成。牛、羊的出骨加工方法与猪的出骨加工方法大体相同。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现代厨房所用的肉类已不同于过去采购半片猪让厨师来分解,使用的多是已经加工分解后的不同部位的原料。但作为初学者必须熟知常用原料整料的分割工艺,掌握好基本功。

2.猪肉的部位分解与实训

(1)头尾部分。

① 猪头。从宰杀刀口至颈椎顶端处割下。猪头肉质脆嫩,肥而不腻,适宜酱、扒、烧,制作酱猪头肉、拌猪脑、卤猪脑等菜品。

② 猪舌。猪舌表面有一层老皮,食用时应用开水烫后将老皮刮掉。猪舌肉质细嫩,适宜酱、烧、烩,制作酱猪舌、红烧舌片等菜品。

③ 猪尾。从尾根处割下。猪尾胶性较大,适宜酱制和清炖、煮等,制作红烧猪尾等菜品。

(2)前肢部分。

① 上脑。上脑位于背部靠近颈处,在扇面骨上面,其肉质较嫩,瘦中夹肥,适宜炸、熘、烧、炖等,制作咕噜肉、叉烧肉等菜品。

② 夹心肉。位于前腿上部前槽、颈和前蹄膀的中间,质老有筋,吸收水分能力较强,适于制馅,制肉丸子。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叫小排骨,适宜做糖醋排骨,或煮汤。

③ 前蹄膀(又名前肘子)。前蹄膀位于前腿膝盖上部与夹心肉的下方。此处皮厚,筋多,胶质重,肥而不腻,适宜烧、扒、酱和煮汤,制作红烧蹄膀水晶肴蹄等菜品。

④ 颈肉(又名槽头肉),位于前腿的前部与猪头相连处。此处是割猪头的刀口处,污血多。肉色发红,多用于制作肉馅。

⑤ 脚爪。脚爪只有皮、筋、骨,没有肉,胶质多,剥去蹄壳后才能烹制,适宜红烧、酱、煮汤、制冻等。从脚爪中可抽出一根筋晾干成“蹄筋”。

(3)腹部。

① 里脊。位于猪后腿的上方、通脊的下方和坐板与臀尖的中间。它是猪身上最嫩的部分,呈长扁圆形(长30厘米左右,宽3厘米),其上面常附有白色油质和碎肉,背部有细板筋。适宜炸、爆、炒、烩,制作软炸里脊、酱爆里脊丁、生烩里脊丝等菜品,并可做假鸡丝、假鸡片。

② 通脊。位于猪的背部和前后腿的中间。通脊分四种:一种是纯通脊,呈长扁圆形,长60厘米左右,宽7厘米,适用的烹调方法同里脊,制作焖猪排、炸面包猪排等菜品。二是带肥膘的通脊,肥膘可炼油,肉可制馅。三是带部分肥膘的通脊,可用于焖猪排。四是带骨的通脊,适宜烧、焖,制作烧大排等菜品。

③ 五花肋条。位于前后腿的中间、通脊的下方和奶脯之上。五花肋条分为硬肋和软肋两种。硬肋肥肉多,瘦肉少,适宜煮、红烧、粉蒸等;软肋肉质松软,适用于烧、焖等。肋条肉一般分为三层,故又名五花三层,适合做扣肉。

④ 奶脯。在软五花肉下面,即猪的腹部,此部位的肉质量较差,都是泡泡状的肥肉,一般用于熬油,皮可做冻。

(4)后肢部分。

① 臀尖。位于后腿最上方,坐臀肉的上面,均为瘦肉,肉质细嫩,可代替里脊肉,适宜爆、炒、熘、炸,制作滑炒肉片、宫保肉丁等菜品。

② 坐臀。位于后腿的中部,紧贴肉皮的一块长方形肉,一端厚、一端薄,肉质较老,肥瘦相间,适宜熟炒、煮、酱等,制作回锅肉、蒜泥拌白肉等菜品。

③ 弹子肉(又名外裆)。位于后腿的中下部和坐臀与五花肉的中间,是一块被薄膜包着的圆形瘦肉,肉质较嫩,适宜炒、爆、炸,制作炒肉丝、糖醋肉等菜品。

④ 后蹄膀(又名后肘子)。从骱骨处卸下的后肢部位,后蹄膀皮厚筋多、胶质多、瘦肉多,适用的烹调方法同于前蹄膀。从后蹄膀中抽出的蹄筋干制后涨发性强。

⑤ 后脚爪。从膝股骨处割下取得,脚爪只有皮、筋、骨,要剥去蹄壳,适宜酱、煮、制冻等。

(四)牛肉的部位分解与实训

1. 头尾部分

(1)牛头。牛头肉少皮骨多,胶质重,适宜酱、烧,制作红烧牛头。

(2)牛舌。牛舌外有一层老皮。牛舌适宜酱、烧、烩。

(3)牛尾。牛尾肉质肥美,骨多肉少,适宜炖汤、烧、酱等。

2. 前肢部分

(1)上脑。肉质细嫩,上脑脂肪交杂均匀,有明显大理石花纹,适宜涮、煎、烤,涮牛肉火锅,制作焖烤牛肉、葱爆牛肉等菜品。

(2)前腿。牛前腿位于颈肉后部,包括前脚和前腱子的上部,肉质较老,适宜烧、煮、卤、煨、炖、制馅等,如红烧牛肉、卤五香牛肉等。

(3)颈肉。即牛脖子肉,肥瘦兼有,肉质干实,肉纹较乱。适宜制馅或煨汤、做牛肉丸等。比嫩肉部分出馅率高15%。

(4)前腱子。腱子肉位于牛小腿部,主要由腓骨长肌、腓肠肌、趾浅屈肌等肌肉和胫骨组成。特点是肉质纤维较粗,肌间含有大量筋膜,表面有筋膜覆盖。腱子肉熟后有胶质感。适宜卤、酱,制作五香酱牛肉等菜品。

3. 腹背部分

(1)脊背。包括牛排、外脊、里脊。外脊位于牛的脊背紧接上脑处,肉质细嫩,肉丝斜而短,适宜烤、炒、爆、涮,制作蚝油牛肉等菜品。里脊是牛身上最细嫩部分,为深红色,呈长扁圆形,适宜炒、爆、煎,制作滑炒牛肉丝、洋葱煎牛里脊等菜品。

(2)肋条(又名腑肋)。位于牛胸部的肋骨处,相当于猪的五花肋条肉,肋条肉中有筋,适于烧、炖、煨等。

(3)胸脯(又名白奶)。位于腹部,肉层较薄,附有白筋,适宜红烧,较嫩部分也可炒。

4. 后肢部分

(1)米龙。米龙位于牛后腿股内侧,沿股骨内侧从臀骨二头股与股四头肌边缘分割而出。主要由股薄肌、内收肌、半膜肌、耻骨肌和缝匠肌等肌肉组成。米龙肉质细嫩,适宜炒、爆、炸、烤、熘等。

(2)里仔盖。位于米龙的下部,肉质瘦嫩可代替米龙。

(3)仔盖。位于里仔盖的下面,用途与里仔盖、米龙相仿,肉质瘦嫩。

(4)和尚头。仔盖的上方,里仔盖的下方的一块肉,俗称“和尚头”,由五条筋合拢而成,肉质较嫩,适宜爆、炒。

(5)后腱子。肉质较老,其质地与用途同前腱子。

(6)牛鞭(即公牛的生殖器)。胶质重,适宜红烧、炖、煨等。

(五)羊肉的部位分解与实训

1. 头尾部分

(1)头。肉少皮多,适宜酱、扒、煮等。

(2)尾。肥嫩浓香,膻味较重,适宜爆、炒、氽等。山羊尾上都是皮,适宜红烧、煮、酱等。

2. 前肢部分

(1)前腿。位于颈肉后部,包括前胸和前腱子的上部。羊胸肉脆,适宜烧、扒;其他的肉多筋,适宜烧、炖、酱、煮等。

(2)颈肉。肉质较老,夹有细筋,适宜红烧、煮、酱、炖以及制馅等。

(3)前腱子。肉老而脆,纤维很短,肉中夹筋,适宜酱、烧、炖等。

3. 腹背部分

(1)脊背。包括里脊肉与外脊肉等。外脊肉(又称扁担肉),位于脊骨外面。呈长条形,外面有一层皮筋,纤维斜长细嫩,用途较广,适宜涮、烤、熘、炒、爆、煎、烹等。里脊肉位于脊骨内面两边,形如竹笋,纤维细长,是羊身上最嫩的两条肉,外有少许筋膜包住,去掉筋膜后用途较广,宜制作菜品烤羊肉串、涮羊肉等。

(2)胸脯、腰窝。胸脯肉位于前胸,形较长,直通颈下,肉质肥多瘦少,肉中无皮筋,性脆,适宜烧、爆、炒、焖等。腰窝肉位于腹部肋骨后近腰处,纤维长短不一,肉内夹有三层筋膜,是肥瘦互夹的五花肉,肉质老,质量差,适宜酱烧、焖、炖等,制作清炖羊肉、酱五香羊肉。腰窝中的板油叫“腰窝油”,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均作食用。

4. 后肢部分

(1)后腿。羊的后腿比前腿肉多而嫩,用途较广,适用于多种烹调方法。其中,位于羊的臀尖的肉,亦称大三叉(又名“一头沉”),肉质肥瘦各半,上部有一层夹筋,去筋后都是嫩肉,可代替里脊肉。臀尖下面位于两腿裆处,叫磨裆肉,形如碗状,肌肉纤维纵横不一,肉质粗而松,肥多瘦少,边上稍有薄筋,适用烹调方法有烤、炸、爆、炒等。与磨档肉相连处是黄瓜肉,其肉色淡红,形状如两条相连的黄瓜。每条黄瓜肉上肌肉纤维一斜一直排列,肉质细嫩,一头稍有肥肉,其余都是瘦肉。在腿前端与腰窝肉相近处有一块凹圆形的肉,纤维细紧,内外有三层夹筋,肉质瘦而嫩,叫“元宝肉”“后鸡心”,以上部位的肉均可代替里脊肉使用。

(2)后腱子。肉质和用途与前腱子相同。

5. 其他部分

(1)羊爪(蹄)。去皮、蹄壳后可用于制汤。

(2)脊髓。在脊骨中,有皮膜包住,青白色,嫩如豆腐,适用的烹调方法有烩、烧、氽等。

(3)羊鞭条。即肾鞭,质地坚韧,适用的烹调方法有炖、焖等。

(4)羊肾蛋。即雄羊的睾丸,形如鸭蛋,外有薄花纹皮包住,嫩如豆渣,可用于爆、酱等。

(5)奶脯。母羊的奶脯,色白、质软带脆,肉中带“沙粒”并含有白浆,一烫就脆,适用的烹调方法有酱、爆等,与肥羊肉的味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