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储备
(一)上浆工艺
上浆又称抓浆、吃浆,广东称“上粉”,是指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黏附上(或融入)一层薄薄浆液的工艺过程。上浆的原料经加热后,能使制品达到滑嫩的效果。
1.上浆的辅料及调料
主要有精盐、淀粉(干淀粉、湿淀粉)、鸡蛋(全蛋液、鸡蛋清、鸡蛋黄)、油脂、食碱、嫩肉粉、水等。
2.上浆所用主料的选择
上浆所用的主料宜选用鲜嫩的动物性原料,如猪精肉、鸡脯肉、牛肉、鱼肉、虾仁、鲜贝和动物内脏,刀工处理以片、丝、丁、粒(米)、花刀型为主。
3.浆的种类
根据浆料组配形式的不同,浆大体可分为水粉浆、蛋粉浆两种基本类型,还有在基本浆的基础上加入酱料等调味品或苏打的特殊粉浆。具体种类及适用范围等如表3-1所示。
表3-1 浆的种类及原料配比、适用范围

续表

4.上浆工艺流程
(1)加盐搅拌。将切割好的原料加盐、料酒、味精等调味料搅拌至原料黏稠有劲。对组织较老的原料,如牛肉,可适当添加小苏打或嫩肉粉使组织疏松。
(2)挂粉浆。加盐搅拌后的原料用水粉或蛋粉调成的浆拌匀上劲(含水率较多的原料如动物内脏在上浆前可不加盐搅拌,在烹饪前用水粉浆直接拌匀即可)。
(3)封油静置。上浆后的原料(加小苏打和嫩肉粉)用适量的冷油封面,放入冷藏冰箱内(5℃以下)静置半小时左右。
5.上浆的技术关键
(1)灵活掌握各种浆的浓度。
在上浆时,要根据原料的性质及菜肴质地要求来决定浆的浓度。质地要求滑嫩的菜肴,若原料质地老,吸水力强,上浆时水分就应适当加多,浓度可稀一些;原料质地较嫩,吸水力较弱,浆中的水分就应适当减少,浓度可以稠一些(如上浆猪肉丝、牛肉丝等)。质地要求滑爽的菜肴,上浆时尽量减少原料水分(如上浆虾仁),因此,浆的稀稠度应根据烹饪原料性质来定,上浆以原料含水饱和为度并起劲,不可过稀或过稠。
(2)严格按照浆制步骤上浆。
上浆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腌渍入味,原料先用精盐、料酒等将原料腌渍片刻,浸透入味。
第二步是用蛋液拌匀。一般都是用手指捏匀,不能抽打成泡,但对待嫩的菜肴原料如鸡丝、鱼片等,则不能捏,只能用手指揿按,使蛋清缓慢地浸入鸡丝、鱼片中,这样才能保持原料的完整。
第三步是水淀粉抓匀。除了调制的水淀粉必须均匀、无粉粒外,最重要的是要抓匀抓透,将菜肴原料全部包裹起来。
(3)必须达到上浆起劲。
上浆的目的是使原料均匀地裹上一层薄薄的浆液,以便受热时形成完整的保护层,从而使菜肴达到柔软滑嫩的效果。在上浆操作中,常采用搅、抓、拌等方式,一方面使浆液充分渗透到原料中去,达到吃浆的目的;另一方面充分提高浆液黏度,使之牢牢粘附于原料表层,最终使浆液与原料内外融合,达到上浆的目的。但在上浆时,对细嫩主、配料,如鸡丝、鱼片等,抓拌要轻、用力要小,既要充分吃浆上劲,又要防止断丝、破碎情况的发生。
(4)根据原料的质地和菜肴的质量要求选用适当的浆液。
① 原料的质地老嫩不一,如牛肉、羊肉中,含结缔组织较多,上浆时,宜用苏打浆或加入嫩肉粉,这样可取得良好的嫩化效果。
② 菜肴的质量要求不同,也要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浆液。如菜肴的色泽,成品颜色要求白色时,必须选用鸡蛋清为浆液的用料,如蛋清粉浆等;成品颜色为金黄、浅黄、棕红色时,可选用全蛋液或鸡蛋黄为浆液的用料,如全蛋粉浆等。
(二)挂糊工艺
挂糊是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上,适当地挂上一层黏性糊的工艺过程。挂糊的原料都是以油脂作为传热介质进行热处理,加热后在原料表面形成或脆或软或酥的质地。
1.调制粉糊的原料
调制粉糊的原料主要有淀粉(干淀粉,湿淀粉)、面粉、鸡蛋、膨松剂、油脂等,也可加入一些辅助原料,如滚粘的原料(如面包渣、芝麻、核桃粉、瓜子仁等)、吉士粉、花椒粉、葱椒盐等。不同的原料具有不同的作用,制成糊加热后的成菜效果有明显的不同。
2.适宜挂糊的原料选择
挂糊的原料以动物原料为主,也可选择蔬菜、水果等;原料形状可以是整形的、大块的,也可是丁、条、球形等形状。
3.糊的种类
糊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按配方原料分,有水粉糊(也称硬糊,淀粉糊)、蛋清糊、蛋黄糊、全蛋糊、蛋泡糊、发粉糊、脆皮糊、拍粉拖蛋糊、拖蛋糊拍面包屑等;按菜品质感和烹调方法分,有软炸糊、酥炸糊、干炸糊、脆浆糊、香酥糊等。具体种类及烹饪特性如表3-2所示。
表3-2 糊的种类和烹饪特性

续表

4.挂糊的方法
挂糊的方法根据糊的种类的不同,其操作方法有所不同。
(1)半流质糊(如水粉糊、蛋清糊等)的挂糊方法。
① 调糊。先将粉状原料(如淀粉、面粉)和其他着衣糊料(如鸡蛋)、调味品调和均匀制成糊。
② 蘸(或拖、拌、裹)糊。把加工腌渍好的原料(多为主料)放在糊中裹匀或拖过。
(2)干粉糊的挂糊方法。
干粉糊,又称拍粉,是在原料表面粘拍上一层干淀粉,以起到与挂糊作用相同的一种方法。
① 滚料粘法。将原料在拍粉料中滚动而粘上粉料,如莲子就用滚料粘法拍粉。
② 粘料抖动法。将原料粘上粉后,用手抖动原料,使粉料里外粘裹均匀,如松鼠鳜鱼的拍粉加工。
③ 粘料拍制法。将原料粘上粉料后,用刀背拍一拍,如中式牛排的拍粉工序等。
(3)吉利糊的挂糊方法。
吉利糊是在拍粉拖蛋糊的基础上粘挂原料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方法,通常又称面包屑糊或拖蛋糊拍面包屑糊。其工艺流程如下:
① 原料腌渍。将挂糊的主料加调味料腌渍入味。
② 拖蛋糊。先将粉状原料(如淀粉、面粉)和其他着衣糊料(如鸡蛋)、调味品调和均匀制成糊,再将主料拖上蛋糊。
③ 粘挂原料。将拖上蛋糊的主料逐一粘挂面包屑。除粘挂面包屑以外,还可以粘挂其他原料,比如芝麻、松子、栗子、花生、腰果、夏果、椰蓉、馒头渣、窝头渣等,其形状多为粒、米、蓉状。挂粘时要轻轻按实,以防止粘料在煎或炸中脱落。
5.挂糊实训的关键
(1)要灵活掌握各种糊的浓度。
在制糊时,要根据烹饪原料的质地、烹调的要求及原料是否经过冷冻处理等因素决定糊的浓度。较嫩的原料所含水分较多、吸水力强,则糊的浓度以稀一些为宜。如果原料在挂糊后立即进行烹调,糊的浓度应稠一些,因为糊液过稀,原料不易吸收糊液中的水分,容易造成脱糊。如果原料挂糊后不立即烹调,糊的浓度应当稀一些,待用期间,原料吸去糊中一部分水分,蒸发掉一部分水分,浓度就恰到好处。冷冻的原料含水分较多,糊的浓度可稠一些。未经过冷冻的原料含水量少,糊的浓度可稀一些。
(2)恰当掌握各种糊的调制方法。
① 在制糊时,必须掌握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的原则。因为开始搅拌时,淀粉及调料还没有完全溶解,水和淀粉(或面粉)尚未调和,浓度不够、黏性不足,所以应该搅拌得慢一些、轻一些,以防止糊液溢出容器,另外也避免糊液中夹有粉粒。如果糊液中有小粉粒,原料过油时粉粒就爆裂脱落,造成脱糊现象。
② 经过一段时间的搅拌后,糊液的浓度渐渐增大,黏性逐渐增强。搅拌时可适当增大搅拌力量和搅拌速度,使其越搅越浓、越搅越黏,尤其是蛋泡糊更要多搅、重搅,直到可以把筷子戳在糊内直立不倒为止。
(3)必须使糊把原料表面全部包裹起来。
原料在挂糊时,要用糊把原料的表面全部包裹起来,不能留有空白点,否则在烹调时,油就会从没有糊的地方浸入原料,使这一部分质地变老、形状萎缩、色泽焦黄,影响菜肴的色、香、味、形。
(4)根据原料的质地和菜肴的要求选用糊液。
① 由于原料的性质不同、形态不同,烹调方法和菜肴要求也不一样,糊液的选用十分重要。有些原料含水量大,油脂成分多,就必须先拍粉后再拖蛋糊,这样烹调时就不易脱糊。对于讲究造型和刀工的菜肴,必须拍粉上糊,否则,就会使造型和刀纹达不到工艺要求。
② 要根据菜肴的要求选用糊液:成品颜色为白色时,必须选用鸡蛋清作为糊液的辅助原料,如蛋泡糊等;需要外脆里嫩或成品颜色为金黄、棕红、浅黄时,可使用全蛋液、蛋黄液作为糊液的辅助原料,如全蛋糊、拖蛋糊、拍粉拖蛋滚面包粉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