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储备

一、知识储备

(一)热菜造型的操作规范

热菜造型需在炉前进行,需坚持如下操作规程:

(1)严格控制炉前灰尘的污染。由于煤的燃烧易扬起灰尘,柴油、液化气的燃烧易起油烟灰,对菜肴及盛器造成污染,因此,造型时需充分运用抽风换气设备,并保持炉前、台面的清洁。

(2)配菜器具不应作装盛造型之用,严格做到生熟隔离,并在使用前经过严格的杀菌消毒处理。

(3)造型时不应用手直接接触菜肴,造型后亦严禁用手触摸,防止二次污染。

(4)不应延误造型时间,充分做好加热前超前造型的准备,以利于出锅成型。

(二)热菜造型的性质与特征

热菜是宴席的主体菜肴,能使宴席过程高潮迭起。热菜与冷菜不同,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趁热食用,以强烈的风味令人倾倒,因此,热菜受温度的制约性极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造型。但这并不是说,热菜可以杂乱无章地呈献在人们面前,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人们的进餐情趣,从而影响宴席效果,因此,热菜造型既要快又要美,相对于冷菜造型,热菜造型难度更大。与冷菜相比,热菜造型具有如下特征:

(1)造型艺术表现时间最短,具有“一挥而就”“一扫而光”的特点,“一挥而就”是指出锅装盘成型之快,“一扫而空”是指趁热分而食之。

(2)热菜为多酥烂菜品、细嫩之物,不利于切割,更不利于精细刀工的再表演。

(3)热菜多为卤性菜品,汤汁较多,稠黏多味,一般不利于拼摆造型,受“串味”制约较严,不适于拼盘。

(4)由于热菜受温度制约,不宜加长装盘造型时间;即使需精细造型,也需提前造型,预先在盘边周围、锅内装饰好缀件。

(5)热菜为依次上席,在宴席的主题中更追求个性的表现,前后配合具有内在节奏,因而因菜而异,一菜一格,环环相扣,并跌宕起伏。

(三)热菜造型的基本方法

最常见的造型方法有以下几种:

(1)花刀处理法。

① 运用剞刀法(综合刀法)在原料上划上一定深度、宽度的刀纹,加热之后变化成型,使菜肴美观、多姿,形态喜人。常用花刀法加工的原料有猪腰、猪肚(肚头)、鱿鱼、鸡鸭肫、鱼类等。因为这些原料质地脆嫩,弹性好,收缩性大,形体厚而较大。按照成菜的要求,可采取不同的刀法加工,经过烹调之后,可演变成荔枝、麦穗、菊花、凤尾、葡萄、松鼠等形状,给人以美感。

② 花刀法的运用基本要求是:剞刀的纹路、深浅、宽度必须一致,不能“穿花”(剞穿),具体菜肴又有具体要求。

③ 烹调时要讲究技巧,如猪肚码水淀粉不宜过多(浓),水淀粉也不宜太干,否则,加热“花形”不开;下锅时要求油热手快,一气呵成,即“片刻成型、及时开花”,这样才形美质嫩。又如鱼芽葡萄鱼,要选用干而细的淀粉扑均匀,扑粉后立即炸制,以免受潮,干淀粉吸水后,花形不美,口感不好。

(2)卷包法。

即把一些蓉馅、末、丝、丁、片等小型原料,按有色与无色区分,放于具有韧性的大片原料上,或食用性纸片上,再卷包成筒状,或长方形、正方形、锥体等。用于卷筒的原料主要有蛋皮、荷叶、网油、豆油皮、千张等。可分为单筒卷、如意卷两种。如意卷,又称双筒卷,指从皮的两端同时等距离地向中间对卷成型,例,如意蛋卷等。纸包一般采用食用玻璃纸或威化纸,如纸包鲜鱼等。

(3)酿填法。

即在一种原料上,放上其他原料的成型方法,可分五种形式。

① 填入凸凹不平的原料表面。将凸凹不平的原料,用蓉类原料填入凸凹处,使原料表面平展,如将花菜裹上一层鱼蓉或将鸡蓉氽熟,在鱼肚表面填上蓉料蒸熟。

② 填入盘空间,补充菜肴内容不足。有些热菜造型常采用此法,如一品鳜鱼等。

③ 掏空原料部分内容,再填入相关原料。此法应用也较广,如将老南瓜掏出内瓤,取盖蒸熟,再装入烩制的鲜料。

④ 去除小型原料的籽(核)或内脏,填入相关原料。

将小型植物性原料的籽(核)或小型动物性原料的内脏除去,在不破坏原料外表整形的条件下,填入准备好的原料,如开口笑(红枣中酿入糯米粉)、酿青椒(青椒中酿入猪肉馅料)、脆皮大肠(猪大肠中酿入馅料)等。

⑤ 整形原料去骨(刺)后,填入相关原料。通常将鸡、鸭、鱼等整形原料去骨(刺),再填入相关原料,让其形态饱满,使其恢复原有自然形态或转变成其他形态,如八宝鸡(去骨后填入八宝料)、鱼咬羊(鱼从背部去骨刺后填入羊肉馅料)、葫芦鸭(鸭子去骨后填入八宝料,形成葫芦状)等。

(4)镶嵌法。

镶是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主要用于整体原料之间的组合,如掌上明珠,是把鹌鹑蛋镶于加工好的鸭掌上。一般来说,围摆原料多为植物性原料,且色泽艳丽,形象突出,主要起到美化主料、装饰整体效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