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储备
中国烹饪器具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是构成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烹饪器具的发展历史中几种影响较深远的烹饪器具,按时间先后和材质工艺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陶器时期,青铜器时期,漆木器时期,瓷器时期和铁器时期。其中对烹饪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陶器时期、青铜器时期和铁器时期。
(一)陶器的出现和发展
1.陶器的出现
用火制熟食物与陶器的出现密不可分。新石器时代后,先民们在磨制工具时摸索出“木与木相摩则燃”的规律,进而发明了火;在烧烤食物、化生为熟的饮食活动中,又探索出不少的食物制熟技术。人类最初的熟食法有火烹法、包烹法、石燔法和石烹法。包烹法是用草、泥包裹食物置火中煨烤成熟的方法。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人类发现包裹于食物上的泥巴或是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原始的陶器在偶然间产生了。
2.陶器时期的发展
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距今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距今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距今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汉代的釉陶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一直未中断过制作和使用。
3.陶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发展情况
陶器发明及制陶业兴起,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烹饪器具应运而生。伴随着这些烹饪器具的运用,新烹饪技法应运而生。“水熟”成了这时期烹饪工艺的基本特点,煮、蒸等技法成为这一时期烹饪技术的主导。
(二)青铜器的出现和发展
1.青铜器的出现
在不断总结劳动实践经验和制陶经验的基础上,人类发明了冶炼术,并开始制作铜器。公元前1500年出现的青铜鼎被视为铜烹时代的标志。我国古代制造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是铜锡合金。作为中国饮馔史上的第二代烹饪器具,青铜器曾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青铜具有熔点低、易锻造、硬度高、不易锈蚀等优点。青铜既具有石器坚硬的特点又具有陶器的可塑性,弥补了陶炊具易碎的不足。因此,随着青铜烹饪时代的到来,青铜炊具逐步取代了陶炊具。
2.青铜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青铜器按用途可分为食器、酒器、兵器、乐器等。食器又可分为饪食器与盛食器两大类。饪食器有鼎、鬲、甗;盛食器有簋、敦、豆、盆等。从各朝代青铜器发展情况看,夏始炼九鼎,商殷重铸酒器,西周突出食器发展,春秋战国是“钟鸣鼎食,金石之乐”的青铜器鼎盛时期。
3.青铜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发展情况
这一时期的菜肴品种多样,地方风味菜肴萌芽,宴席初具雏形,出现“列鼎而食,席前方丈”的排场局面,这与青铜烹饪器具的使用是分不开的。
(1)烹。由于青铜炊具美观耐用、传热快的特点,这就有利于烹饪方法的多样化。青铜烹器的应用,使高温油烹法产生。烹是将加工的小型原料稍加腌渍,直接拍粉或挂浆糊,放入油锅中炸制(或用少油量煎制)后,再放到另一旺火热油锅中(或原锅留少油)烹入预先调成的调味汁,用高温加热,原料迅速吸收味汁,成为香气浓郁的菜肴。
(2)刀工。在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通过调整铸造青铜器的金属成分比例,可以获得满足不同用途性能的青铜器。随着冶炼术的不断提高,青铜器具胎体变薄;同时薄形铜刀的使用,使刀工技法得以形成。春秋时期,已有简单的食雕出现。刀工技术的运用使得原始食物的分割变得更加精细。因此,在青铜器时期,由刀工、火候和调味三大内容所构建的中国烹饪技术体系即已形成。
(三)铁器的出现和发展
1.铁器的出现
商代人曾用天然陨铁制作过刀刃和饰物。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中国最早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广泛使用铁器。
2.铁器的发展
中国烹饪史把秦汉以来铁器的普及使用,作为烹饪发展进入铁烹时代的标志。铁烹时代大致可分为秦汉至南北朝的铁烹早期、隋唐至南宋的铁烹中期、元明清时代的铁烹盛期和辛亥革命以后至今的现代铁烹时期。秦汉时期冶铁技术的成熟极大促进了铁制炊具的使用和推广。
3.铁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发展情况
铁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促进了炒这一烹饪技艺进一步发展。《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对炒的解释为:“炒”就是以少油旺火快速翻炒小型原料成菜。炒适用于各类烹饪原料,因成熟快,原料要求形体小,大块要改刀成薄、细、小的丝、片、丁、条、末或花刀块,以利于均匀成熟或入味。
(四)菜肴盛器的种类
菜肴装盘时所用盛器的种类很多,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在使用上各地也有所不同,以下为几种常用的菜肴盛器。
(1)腰盘。腰盘又称长盘、鱼盘,是椭圆形扁平的盛器,因形态像腰子,故名。其尺寸大小不一,最小的轴长18厘米,最大的轴长70厘米。小的可盛各式小菜,中等的盛各种炒菜,大的盛整只鸡、鸭、鱼等大菜及作宴席冷盘使用。
(2)圆盘(平盘)。圆盘是圆形扁平的盛器,尺寸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52厘米,主要用于盛无汁或汁少的热菜与冷菜。
(3)汤盘。汤盘是圆而扁的盛器,但是盘的中心凹下,最小的直径20厘米,最大的直径42厘米。主要用于盛汤汁较多的烩菜、熬菜、半汤菜等,有些分量较多的炒菜,如炒黄鳝糊,往往也用汤盘盛装。
(4)汤碗。汤碗专作盛汤用,直径一般为28~38厘米。另外还有一种带盖的汤碗,叫瓷品锅,主要用于盛整只鸡、鸭制作的汤菜,如香菇老鸡汤、清炖鸭子等。
(5)扣碗。扣碗专用于盛扣肉、扣鸡、扣鸭等,使菜肴成熟后形态完整。其直径一般为17~27厘米。另外还有一种扣钵,用于盛全鸡、全鸭、全蹄等。
(6)砂锅。砂锅既是加热用具,又是盛器,适于炖、焖等用小火加热的方法。原料成熟后,就用原砂锅上席,因热量不易散失,有良好的保温性能,故多在冬天使用,其规格不一,形式多样。
(7)汽锅。汽锅呈扁圆形状,有盖,由锅底突出一段汽孔道,一般为陶土制品(云南特产),锅体在炉膛的四周。还有一种菊花锅,无炉膛,用酒精做燃料,在锅下烧火,四面出火,火力较强。这两种锅都能够自身供给热能,使汤水滚沸,可以临桌将生的原料放入锅中烫涮,边涮边吃。火锅一般在秋冬季使用。
另外,市场上还有各式各样的异形餐具,如柳叶形、金鱼形餐具,这些异形餐具也能很好地美化菜肴,提升酒店菜品的档次。
(五)盛器与菜品的配合原则
菜肴制成后,都要用盛器装上才能上席食用。不同的盛器对菜肴会有不同的影响。一个菜肴如果用适合的盛器盛装,可以把菜肴衬托得更加美观,因而增加人们对菜肴的喜爱。所以应当重视盛器与菜肴的配合。一般原则是:
1. 盛器的大小应与菜品的分量相适应
菜品量多的应该用较大的盛器,量少的菜肴应该用较小的盛器。如果把量多的菜肴装在小盘、小碗内,菜肴在盛器中堆砌得很满,甚至使汤汁溢出盛器外,不但不好看,还影响清洁卫生;如果把量少的菜肴装在大盘、大碗内,菜肴只占盛器容积的很少位置,就显得分量不足。所以盛器的大小应与菜肴的分量相适应。
2. 盛器的品种应与菜品的品种相配合
盛器的品种很多,各有各的用途,必须用得恰当,如果随便乱用,不仅有损美观,而且不实用也不方便。例如一般炒菜、冷菜宜用圆盘或腰盘,整条鱼宜用腰盘,烩菜及一些汤汁较多的菜肴宜用汤盘,汤菜宜用汤碗,砂锅菜、火锅菜应原锅上席。
3. 盛器的色彩应与菜品的色彩协调
盛器的色彩如果与菜肴的色彩配合得当,就能把菜肴的色彩衬托得更加美观。一般情况下,洁白的盛器对大多数菜肴都是适用的。但是有些菜肴,如果用带有色彩的盛器来盛装,可进一步衬托出来菜肴的特色。例如,滑熘鱼片、芙蓉鸡片、炒虾仁等装在白色的盘中,色彩就显得单调,装在带有淡绿色、蓝色或淡花边的盘中,使人感到鲜明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