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储备

一、知识储备

(一)炖法

炖是将原料改刀后,放入水汤锅中加入调料,大火加热至水沸后,用小火长时间进行加热,使原料成熟、质感软烂的一种烹调技法。

炖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原料焯水后置陶器内,加多量汤水及调料,旺火烧沸,用微火长时间加热,或者直接长时间蒸制,使原料酥烂。

炖菜的特点是汤汁较多、质地酥烂、保持原汁原味。

1.工艺流程

炖制工艺的一般流程如图3-8所示。

图3-8 炖制工艺流程

2.炖的分类

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炖又分为隔水炖和不隔水炖两种。

(1)隔水炖。将原料焯水后,放入陶钵中,加汤水及调料,盖上陶钵盖或用桑皮纸封住缝隙,置于水锅内,放水后锅盖盖严,用旺火炖数小时至原料酥烂,再经调味即成。有专用于隔水炖的原盅。

(2)不隔水炖。将原料焯水后,放入砂锅中,加汤水及调料,旺火烧沸,撇去浮沫,盖上盖,移微火加热数小时至原料酥烂,再调味即成。此法使用广泛,炖菜的汤汁较多,一般占容器的4/5,常采用陶制砂锅器皿。

3.实训要求

(1)炖制法适用于肌纤维比较粗老的肉类、禽类原料。此类原料在炖制前必须先焯水,以排除血污和腥臊味。

(2)菜肴在炖时,在原料下面可放锅垫,以防粘锅。

(3)在炖制前炖制菜肴的用料,一般要经过焯水处理,以去除原料中的血水及腥膻气味,以保证汤清、味醇。

(4)菜肴炖制时应将汤水一次性加足,不宜中途加水。

(5)炖制的菜肴一般不加有色调味品;炖制时应先用急火,后用小火。

(二)焖法

焖是将经过初步熟处理的原料,加上调味汁,用旺火烧开,再用小火长时间加热,最终使原料酥烂的一种烹调技法。

焖多用胶原蛋白丰富、受热易熟的主料和辅料,常用的原料有牛肉、猪肉、蹄髈、牛筋、鸡、鸭、甲鱼、鳗鱼等,植物性原料多选用根茎类的原料如冬笋、茭白、莴笋等。

1.工艺流程

将选好的原料改刀后进行初步熟处理,然后加入酱油、糖、葱、姜等调味品和汤汁,旺火烧沸,撇去浮沫,放入调味品,加盖用小火或中火慢焖,使之成熟再转旺火收汁。

焖制工艺的一般流程如图3-9所示。

图3-9 焖制工艺流程

焖菜在制作工艺上分三个阶段:一是使用旺火,去异味,上色;二是用小火、微火加热成熟;三是用旺火收汁,增加菜肴的色泽和光泽。

焖菜在调味上分两步:一是菜肴刚入锅时,加入一部分去腥、增香、增味的调料;二是确定口味,当菜肴加热成熟即将收稠卤汁时,再加入另一部分调味料,以达到增色、定味的效果。

2.焖的分类

焖根据成菜的颜色不同,主要分红焖、黄焖两种。

(1)红焖。红焖是将加工成型的原料,先用热油炸或用温开水稍煮,使外皮紧缩变色,体内一部分水排出,蛋白质凝固,然后装入陶器罐中,加适量汤、水和调料,加盖密封,用旺火烧开后随即移到微火,焖至酥烂入味为止。主要调料除葱、姜、绍酒、白糖外,多放酱油。

(2)黄焖。又叫油焖。是把加工成型的原料,经油炸或煸成黄色,排出水分,放入器皿中,加调料和适量汤汁(一般不放配料,若放则应选择易熟或经过热处理的),大火烧开,小火焖至入味,原料酥烂即可。代表菜品有黄焖鸡块、黄焖鳗鱼等。

3.实训要求

(1)焖的菜肴多为深色,所以一般要使用酱油或糖色调色。

(2)焖的菜肴事先要将原料进行初步熟处理定型,所用方法可以根据原料的性质而定,如红焖鱼用炸或煎的熟处理方法,红焖肉用煸炒的熟处理方法。

(3)焖菜的汤汁要少,口味要浓。

(4)菜肴在焖制时要不时晃动锅,防止原料粘锅焦煳。为了防止粘锅焦煳,可以事先在锅底垫上一层葱或者垫上竹垫等物品。

(三)煨法

煨是将原料(多用于动物性原料)经过炸、煎、煸炒或煮后,用小料爆锅,投入原料煸炒后,加入水或汤,大火加热至水沸后,用小火长时间加热至原料成熟的一种烹调技法。煨法汤汁较宽,一般加热时间为1~2小时,比炖法的时间略短。

煨制原料的选择多为动物性原料。原料在洗净改刀(或整只的)后,先对原料进行初步熟处理,(处理的方法有炸、煎、煸炒或煮等),然后加葱、姜爆香锅底,入耐火的主料和配料略煸,放入汤汁和其他调味品,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或微火长时间加热;中途可以根据其他配料的老嫩,适时地加入,然后继续用小火加热,直至原料酥烂即可。煨菜一般不需要勾芡,煨菜的质感以酥软为主。

煨菜成菜特点是:主料酥烂软糯,汤汁汁宽而浓,口味鲜醇肥厚。代表菜品有砂锅鸡块、砂锅豆腐、红煨牛肉、砂锅白肉等。

1.工艺流程

煨制工艺的一般流程如图3-10所示。

图3-10 煨制工艺流程

2.实训要求

(1)煨制的菜肴要求汤汁稠浓,所以在烹制时中途不可加入冷水。

(2)煨制的主料要求酥烂,因此,应先用急火烧开后,再用小火保持微开,一般还要加盖。

(3)煨制的主料多为大块的原料或整料。原料在熟处理时,根据原料的性质控制原料的成熟度,一般分为断生、刚熟和全熟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