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储备
(一)勾芡工艺及其分类
中餐菜肴大部分在烹调时都需要勾芡。勾芡又称着衣、打芡、拢芡、走芡,广州一带俗称“打献”,潮州一带则俗称“勾糊”。勾芡所用的原料叫作“芡”,芡是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又叫芡实,俗称“鸡头米”,属睡莲科。最早勾芡就用芡实磨制成粉,加适量水和调味品,调成芡汁,但这种原料产量有限,不能满足需要,以后人们逐渐地用绿豆粉、土豆粉等代替,目前虽然很少用芡粉了,却仍然保留了这个名称。勾芡从概念上讲就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汤汁稠浓,增加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勾芡实质上是一种增稠工艺。勾芡是烹制菜肴的基本功之一,勾芡是否得当,不仅能直接影响菜肴的滋味,而且还关系到菜肴的色泽、质地、形状等。
勾芡工艺按其调制、浓度、色泽的不同,有多种分类方法。
1.按勾芡粉汁的调制方法分类
勾芡的粉汁,是指在烹调过程中或烹调前临时调剂用于勾芡的汁液。根据其组成和勾芡方式的不同,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用淀粉加水调成的单纯粉汁芡,一种是用粉汁加调味品制成的混合粉汁芡。
(1)单纯粉汁芡。
单纯粉汁芡也叫湿淀粉芡、水粉芡、锅上芡,俗称“跑马芡”,由淀粉和水调和而成。这种粉汁调制时要搅拌均匀,不能使粉汁带有小的颗粒和杂质,多用于烧、扒、焖、烩等烹调方法。因为这些烹调方法以水为传热导体,加热时间较长,在加热过程中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将调味品逐一投入,使原料入味,待菜肴口味确定并即将成熟时,再将水粉芡淋入锅内使汤汁浓稠。
(2)混合粉汁芡。
① 混合粉汁芡又称调味粉汁芡、兑汁芡、碗芡。它是事先在小口碗内将有关调味料、鲜汤(或清水)、湿淀粉勾兑在一起的淀粉汁。兑汁芡能使菜肴在烹制过程中使调味、勾芡同时进行,多用于爆、炒、熘等快速烹制成熟的烹调方法。它不仅快速,而且定味准。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在原料少、火力旺的情况下进行,否则,淀粉汁得不到完全糊化,不能均匀地包裹在原料上,芡汁发黯发澥,有生淀粉味。
② 采用这种方法要求投入在碗中的调味料、湿淀粉、汤水的比例要准确,操作动作要快,即翻拌快、出锅快。
2.按芡汁的浓度分类
按照芡汁的稀稠、多寡可分为厚芡和薄芡两大类。芡汁的厚薄虽然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根据不同的烹调方法、不同菜肴的特点来适当掌握。
(1)厚芡。
厚芡是芡汁中较稠的芡,按浓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包芡和糊芡两种。
① 包芡。它是芡汁中浓度最稠的一种,使用这种芡汁,要求做到盘中不见汁,即所谓有芡而不见汁,所有的芡汁应粘裹在原料上,菜肴吃完后盛具内基本无汤汁。此芡汁多适用于爆、炒等烹调方法。例如油爆双脆、蚝油牛柳等菜肴。
② 糊芡。糊芡的浓度比包芡略稀,芡汁一部分裹挂在原料上,另一部分则泻流在盘中,汤汁成糊状。这种芡汁要求汤菜融合,口味浓厚,如不勾芡,则汤菜分离,口味淡薄。此芡汁多用于烩的烹调方法。例如响油鳝糊、三鲜鱼肚等菜肴。
(2)薄芡。
薄芡是芡汁中较稀的一种,按其浓度不同又可分为玻璃芡和米汤芡两种。
① 玻璃芡。芡汁数量较多,较稀薄,能够流动,适用于扒、烧、熘类菜肴。如白扒鱼肚等。成品菜肴盛入盘中,要求一部分芡汁粘在菜肴上,一部分流到菜肴的边缘。
② 米汤芡。它是芡汁中最稀的一种,浓度最低,似米汤的稀稠度,主要作用是使多汤的菜肴及汤水变得稍稠一些,以便突出主、配料,口味较浓厚,如酸辣汤等菜肴。
3.按芡汁的色泽分类
菜肴中芡色的调配和运用,跟菜肴的调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芡汁有“六大芡色”之分,即所谓红芡、黄芡、白芡、青(绿)芡、清芡、黑芡。调配方法如下:
(1)红芡。
有大红芡、红芡、浅红芡、嫣红芡、紫红芡之分。
① 大红芡:多用茄汁、果汁等调味料,适用于茄汁鱼块、果汁猪排等。
② 红芡:多用红汤或原汁成芡,适用于扒鸭、圆蹄等品种。
③ 浅红芡:火腿汁70%,高汤30%,加入蚝油、胡椒粉、白糖、麻油、味精、芡粉调制而成,适用于腿汁扒芥菜胆等品种。
④ 嫣红芡:用三成糖醋、七成清汤和匀,加入芡粉调制而成,适用于姜芽肾片等。
⑤ 紫红芡:用五成糖醋、五成清汤和匀,加入芡粉调制而成,适用于姜芽鸭片等。
(2)黄芡。
有金黄芡、浅黄芡之分。金黄芡一般用50克清汤加15克老抽和匀,加入芡粉调制而成,适用于鲍翅等菜品。浅黄芡一般用三成淡汤、七成清汤,加入咖喱和匀便成,适用于咖喱牛肉等菜品。
(3)黑芡。
用五成淡汤、五成清汤,加入豆豉汁、白糖、老抽和匀,加入芡粉调制而成,适用于豉汁鸡球等品种。
(4)清芡。
把上汤、味精、精盐、芡粉和匀便成,适用于绣球干贝等品种。
(5)青芡。
将菠菜捣烂挤汁,加入味料、芡粉调制而成,适用于菠汁鱼块等品种。
(6)白芡。
有白汁芡、蟹汁芡、奶汁芡之分。
① 白汁芡:把蟹肉捏碎,加上汤、味精、精盐、芡粉调制后,加蛋清拌匀便成,适用于白汁虾脯等品种。
② 蟹汁芡:制法同上,但蟹肉不捏碎,适用于蟹汁鲈鱼等品种。
③ 奶汁芡:将上汤、味精、精盐、鲜奶、芡粉调制而成,适用于奶油鸡、奶油菜心等品种。
芡色是千变万化的,必须视具体品种合理使用,才能使菜肴色彩和谐悦目、引人食欲。
(二)勾芡工艺的操作流程及方法
勾芡是菜肴烹制成熟出锅之前的重要操作步骤。勾芡在操作时一般按照落芡→成芡→包尾油三个步骤流程操作。具体如下:
1.落芡
落芡就是将调好的粉汁(单纯粉汁或混合粉汁)倒入锅内。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倒入法。常适用于混合粉汁,即根据烹调的要求,将调和的混合粉汁一次性倒入(或泼入)锅中或正在加热的菜肴原料上。
(2)淋入法。常适用于单纯粉汁,即将调好的单纯粉汁缓缓淋入锅内正在加热的菜肴原料或汤汁中。淋入的方法要注意下芡的位置要准确,一般情况下,原料应在锅的中央位置,下芡汁的位置应在菜肴的边缘,距离锅心1/3的地方。如靠近锅边勾芡,会因锅边温度过高,造成糊化后的淀粉发生焦煳;如在锅心勾芡,会因锅中央原料厚,温度太低,造成淀粉糊化缓慢,导致菜肴加热时间延长,菜肴出现老化现象。
2.成芡
(1)翻拌法。翻拌法多用于爆、炒、熘等菜肴。这类菜肴要求旺火速成,着厚芡,要求芡汁全部裹在原料上。具体的做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放入粉汁,然后连续翻锅或拌炒,使粉汁均匀地裹在菜肴上。另一种方法是将调味品、汤汁、粉汁加热至粉汁成熟变黏时,将已过油的原料投入,再连续翻锅或拌炒,使芡汁均匀地裹在菜肴上。
(2)晃匀法。晃匀法多用于扒、烧等烹调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当菜肴已接近成熟时,一手持锅缓慢晃动,一手将芡汁均匀淋入,边淋边晃,直至芡汁均匀地裹在原料表面上为止。
(3)推搅法。推搅法多用于煮、烧、烩等烹调方法,要求汤汁稠浓,促进汤菜融合。具体的做法是:当菜肴已接近成熟时,一边将芡汁均匀地淋入锅中,一边用手勺轻轻推动,使之均匀。
(4)浇(泼)芡法。浇芡法多用于熘或扒的菜肴,特别是整形大块的原料。这类菜肴一般要求菜形整齐美观,不宜在锅中翻拌,或体积较大不易在锅中颠翻,因而采用浇法较为合适。具体做法是:将成熟的原料装入盛器中,再把芡汁倾入锅中加热,待芡汁受热变黏稠时,把芡汁迅速浇在菜肴上。
3.包尾油
在烹调工艺中,通常在勾芡之后还要紧接着往芡汁里加些油,使成菜达到色泽艳丽、润滑光亮的效果,这种技法一般叫作包尾油。包尾油与勾芡的程序紧密相连,也可以说它是勾芡的辅助方法,对菜肴的质量也有重要影响。
包尾油所用的油脂叫明油,明油既有动物油也有植物油。动物油如猪油、鸡油等;植物油如花生油、芝麻油等;此外,还有一些风味油,如辣椒油、花椒油、葱油、蒜油等。根据烹调方法和菜肴的不同要求,尾油按温度还有热油、温油和凉油之分。但这些油都必须是经过熟炼且没有特殊异味的油。
包尾油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底油包尾,二是浇(或淋)油包尾。底油包尾也叫底油发芡,就是在净锅内加适量底油烧热,再将在另外一个锅中爆好的芡汁倒入,使芡汁发起且更加明亮。浇(淋)油包尾是指在菜肴汤汁勾芡后,再根据需要浇(淋)入适量一定油温的油脂,使芡汁达到标准要求。在实际中,底油包尾和浇(或淋)油包尾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
(三)勾芡工艺的实训要求
1.必须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勾芡
勾芡的时机掌握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菜肴的质量。一般勾芡必须在菜肴即将成熟和汤汁沸腾时进行,如果菜肴未熟就勾芡,芡汁在锅中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出现焦煳现象;如果菜肴过于成熟时勾芡,因芡汁要有个受热变黏的过程,延长了菜肴的加热时间,使菜肴失去脆嫩口味,而达不到烹调的要求。
2.必须在汤汁适当时勾芡
不同的菜肴有不同的芡汁,汤汁的多少决定勾芡成败。例如爆、炒类菜汤汁很少,勾芡后菜肴盛在盘中,应无芡汁流出;烧、扒、烩等菜肴,汤汁必须适当,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勾芡的效果。所以发现锅中汤汁太多时,应用旺火收干或舀出一些;汤汁过少,则需添加一些,与勾芡相适应。
3.必须在菜肴口味、颜色确定以后勾芡
勾芡的粉汁分为单纯的粉汁与加调味品的粉汁两种。单纯的粉汁,必须待锅中菜肴口味、颜色确定后,再进行勾芡;加调味品的粉汁,应在盛具中调准口味,才能倒入锅中。如果勾芡后,发现口味不准,那么就很难改变了。
4.必须在菜肴油量不多的情况下勾芡
菜肴中如果油量过多,淀粉不易吸水膨胀,产生黏性,汤菜不易融合,芡汁无法包裹在菜肴的外面,所以在勾芡前发现需要油汁时,可以勾芡,然后再浇上少许明油,这样可增加芡汁的明亮,以弥补菜肴中油汁的不足。
5.必须在粉汁浓度适当时勾芡
粉汁中淀粉与水的比例要适当,如果粉汁太稠,容易出现粉疙瘩;粉汁太稀,则会使菜肴的汁液变多,影响菜肴的成熟速度和质量。
勾芡虽然是改善菜肴的口味、色泽、形态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说,每一个菜肴非勾芡不可,应根据菜肴的特点、要求来决定勾芡的时机和是否需要勾芡。有些特殊菜肴待勾芡后再下主料,例如酸辣汤、翡翠虾仁羹,蛋液、虾仁待勾芡后下锅,以缩短加热时间,突出主料,增加菜肴的滑嫩。有些菜肴根本不需要勾芡,如果勾了芡,反而降低菜肴的质量。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类型的菜不需勾芡。
(1)要求口味清爽的菜肴不需勾芡,特别是炒蔬菜。
(2)原料质地脆嫩、调味品容易渗透入内的菜肴不需勾芡。例如川菜的干烧、干煸一类的菜肴。
(3)汤汁已自然稠浓或已加入具有黏性的调味品的菜肴不需勾芡。如红烧蹄膀、红烧鱼,这类菜肴胶质多,汤汁自然会稠浓。又如川菜中的回锅肉、京菜中的酱爆鸡丁等菜肴,它们在调味时已加入了豆瓣酱、甜面酱等有黏性的调味品,所以就不必勾芡了。
(4)各种冷菜不需勾芡。因为冷菜的特点就是清爽脆嫩,干香不腻,如果勾芡反而影响菜肴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