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储备

一、知识储备

初步熟处理就是把加工后的烹饪原料,根据菜品的需要在油或水、蒸汽中进行初步加热,使之成为半熟或刚熟的半成品,为正式烹调做好准备的工艺操作过程。一般带腥、膻、臊等异味的原料和蔬菜原料,大多要经过这一程序。

初步熟处理的过程,是原料发生质地变化的开端,是正式烹调前的准备阶段和基础工作。初步熟处理的技法有焯水、过油、汽蒸、走红等,这些技法在操作方式、适用范围、目的和作用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初步熟处理的实训基本要求如下。

(1)根据原料大小、老嫩,掌握好加热时间,如鸡、鸭、蹄筋、笋等,有大小、老嫩之别,因此在进行加热和熟处理时,投料应有先有后,加热时间有长有短,以防止小的已熟透,而大的还不熟,通过投料的先后或不同的加热时间来达到其成熟度一致。掌握好加热的时间,掌握初步熟处理的火候,是原料初步熟处理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2)根据制作的菜肴和切制成型的要求,掌握好原料的成熟度。烹制不同的菜肴对原料的初步熟处理的火候要求是不同的,有的需经焯水去除原料的血污和异味;有的则必须加热至熟烂。如制作清蒸全鸡、鸭菜品时,需将鸡、鸭进行初步熟处理,放入沸水焯去血污和异味。进行原料的初步熟处理,应根据原料切制成型和菜品制作的不同要求,掌握好原料的成熟度,确保菜肴成品的质量不受影响。

(3)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质,分别进行处理。进行原料初步加热和熟处理时,不可将有异味的原料与没有异味的原料,或有色原料与无色原料同锅进行处理,否则将会影响原料质量。如大肠、肚子、羊肉与鸡、鸭、蹄膀同锅处理,因大肠、肚子、羊肉有较重的气味,则会影响鸡、鸭、蹄膀的口味。胡萝卜、藕、冬笋则不可与绿色蔬菜同锅处理。

(一)焯水

焯水就是把经过加工后的烹饪原料,放入锅中加热至半熟或刚熟的过程。需要焯水的原料比较广泛,大部分蔬菜以及一些有血污和腥、膻、臊异味的肉类原料,都应进行焯水处理。

1.焯水在原料初步熟处理中的应用

(1)保持蔬菜色泽鲜艳、味美脆嫩的特点。蔬菜中含有叶绿素较高,但有的蔬菜有某些不正常味道,通过焯水后,可保持其原有的碧绿色泽,除去一些涩味、土腥味、过重的苦味,如笋尖、萝卜、豇豆、四季豆、苦瓜、菜头等原料的焯水。

(2)排出肉类血污、除去腥味。通过焯水,使禽类、畜肉类原料中的血污排出,并除去牛、羊肉以及动物内脏的腥、膻、臊等异味。

(3)调整原料成熟的时间。烹饪原料由于质地不同,加热成熟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有些很易烧熟,而有些则需很长时间才能烧熟。如一般肉类原料要比蔬菜类的原料烧得时间长;禽类原料的成熟时间比肉类原料快;蔬菜原料中的莴笋、白萝卜、胡萝卜等,其成熟速度也不尽一致。

(4)可以缩短正式烹调的时间。经过焯水的原料,成为半熟或刚熟制品,因而正式烹调的时间就可大大缩短,这对于一些必须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菜的菜肴尤为重要。

(5)可使原料便于去皮或加工切配。有些原料去皮较困难,而焯水后去皮就比较容易,如芋头、板栗等。另一些原料,如肉类、笋、茭白等,焯水后比生料更便于切配加工。

2.焯水的方法

焯水通常分为冷水锅焯水与沸水锅焯水两大类。

(1)冷水锅焯水。

冷水锅焯水是将原料与冷水同时下锅加热至一定程度,捞出洗涤后备用。这种方法适用于腥、膻、臊等异味较重、血污较多的原料。如牛、羊肉,肠、肚、心、肺等。这些原料如果在水沸后下锅,表面会因骤受高温而立即收缩,内部的血污就不易排出,采用冷水下锅为好。在冷水锅焯水过程中,要注意经常翻动,使原料各部分受热均匀;同时应根据原料性质和不同的要求,有秩序地分别进行处理,防止加热时间过长,致原料软烂。

① 工艺流程:

洗净原料→放入冷水锅→注水入锅→加热→翻动原料→控制加热时间→捞出备用。

② 适用范围:

a.肉类:适用于腥、膻味等异味较重、血污较多的动物性原料,如牛肉、羊肉,大肠、肚等动物内脏。

b. 蔬菜类:适用于笋、萝卜、芋头、土豆、山药等蔬菜。笋、萝卜中存在的异味,只有在冷水中逐渐加热才易消除。这些蔬菜体积都较大,需要较长的加热时间才能使其成熟,如果在水沸后下锅易发生外熟里不熟的现象。

【实训要求】

①在加热过程中随时翻动原料,使其受热均匀。②根据原料性质和切配烹调需要掌握好成熟度。③异味重、易脱色的原料应单独焯水。

④焯水后的原料应立即漂洗、投凉。

(2)沸水锅焯水。

将锅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再将原料放入,待加热至一定程度,捞出备用。此法适用于要保持其色泽鲜艳、味美脆嫩的蔬菜类原料,如菠菜、芹菜、莴笋、绿豆芽、青菜等。这些蔬菜体积小,含水量多,叶绿素丰富,如果冷水下锅,加热时间过长,不能保持鲜艳的色泽、质地的脆嫩,所以必须在水沸后放入。水宽,火旺,焯水迅速。此法也适用于腥、膻、臊异味小,血污少的肉类原料,如鸡、鸭、蹄髈、方肉等。蔬菜原料焯水捞出后,迅速用凉水冲凉,铺开晾放,直至完全冷却为止。鸡、鸭、蹄髈、方肉等原料,在焯水前必须洗净,入沸水焯一下即可捞出,不能久焯,以免损失原料的鲜味,而且焯水后的汤汁不可弃去,可制汤。

① 工艺流程:

洗净原料→注入清水→加热→放入沸水锅→翻动原料→控制加热时间→捞出备用。

② 适用范围:

a.蔬菜类:适用于需要保持色泽鲜艳、吃口脆嫩的原料,如菠菜、莴笋、绿豆芽、芹菜等。必须在水沸后放入原料,并用旺火加热迅速焯水。

b.肉类:适用于腥膻异味小的原料,如新鲜的鸡、鸭、蹄膀、方肉等,这些原料放入沸水中焯一下,就能除去血污,减少腥、膻等异味。

【实训要求】

①加水量要宽,火力要强,一次下料不宜过多。

②根据原料具体情况,掌握好下锅时水的温度。

③根据切配、烹调需要,控制好加热的时间。

④严格控制成熟度,确保菜肴风味不受影响。

⑤焯水后的原料(特别是植物性原料)应立即凉透。

⑥味重、易脱色的原料应分别焯水。

3.焯水处理的实训要求

(1)恰当掌握各种原料的焯水时间。

各种原料均有大小、粗细、厚薄之分,有老嫩、软硬之别,在焯水中应区别对待,正确控制好焯水的时间,符合烹调的要求。

(2)防止互相串味、串色。

① 对有特殊异味的原料,如芹菜、韭菜、牛肉、羊肉、肠、肚等,应与一般原料分开焯水。这些原料如果与无特殊异味的原料同时、同锅焯水,由于扩散和渗透的作用,其他原料也会沾染上特殊的异味。

② 深色的原料与浅色的原料分别焯水,以免浅色原料沾染上深色原料的颜色而影响美观。

(3)采用正确的焯水方法。

要熟悉各种原料的不同性能,正确采用沸水锅或冷水锅焯水。一般新鲜蔬菜及异味小的原料用沸水锅焯水;有异味和血污多的原料用冷水锅焯水。

(二)过油

过油又称为油锅,它是以油为介质,将已加工成型的原料,在油锅内加热至熟或炸制成半成品的熟处理方法。过油在烹饪中是一项很重要而且很普遍的操作技术,对菜肴的质量影响很大。过油时火力的大小、油温的高低、投料数量与油量的比例及加热时间的长短,都要掌握恰当,否则就会造成原料的老、焦、生,或达不到酥脆的要求而影响菜肴的质量。

1.过油在原料初步熟处理中的应用

(1)使原料成菜后有嫩滑或酥脆的质感。原料在加热前拌上不同性质的浆、糊,过油时采用不同油温加热,便可获得不同的质感。

(2)保持或增加原料的鲜艳色泽。例如,制作滑炒虾仁时,虾仁与蛋清、豆粉拌匀后,入锅滑油成熟,其色泽便洁白如玉。在制作松鼠鱼时,鱼包裹湿生粉后入锅炸制成初坯,其色泽呈浅金黄色。采用不同的辅料、不同油温过油会得到不同的效果。

(3)有利于丰富菜肴的风味。原料在过油时,由于油脂富有香味,在不同油温的作用下,能除去原料异味,显示出原料鲜香味。

(4)保持原料的形态完整。原料经油炸制,其表面会因高温而凝结成一层硬膜,不但能保持原料内部的水分和鲜香味,而且还能保持原料完整的形态,使原料在烹制中不会碎烂。

2.油温的识别与掌握

(1)油温的识别。

油温就是油在锅中加热后达到的温度。不论滑油或走油,都应当正确掌握油温。要正确掌握油温,首先要能正确地鉴别各种不同的油温。在烹饪过程中是不可能随时用温度计来测量油温的。正确识别油温在烹饪菜品非常重要,识别油温常见方法如下。

① 温油锅识别。三至四成热是指油温为60℃~100℃,无青烟,油面上有泡沫,无响声,油面平静。 适用于熘或干料涨发,如蹄筋、响皮的涨发。有保鲜嫩或除水分的作用。

② 热油锅识别。四至六成热是指油温为110℃~160℃,有少量的青烟从四周向锅中间翻动,油面泡沫基本消失,搅动时有微响声。适用于炒、炝、炸和炸酥肉、丸子、炸鱼等,有酥皮增香、不易碎烂的作用。

③ 旺油锅识别。七至八成热是指油温为170℃~220℃,冒青烟,油面平静,搅动时有炸响声,适用于爆、重油炸或煎鱼等,有凝结原料表面、不易碎烂的作用。

(2)油温的掌握。

在烹饪过程中根据火力大小、原料性质及投料数量,正确地掌握油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① 根据火力大小。用旺火加热,原料下锅时,油温应低一些,因为旺火可使油温迅速升高。火力旺、油温高,极易造成原料凝结、外焦内不熟的现象。用中火加热,原料下锅时油温应高一些。因为用中火加热,油温上升较慢,如果原料在火力不太旺、油温低的情况下入锅,则油温会迅速下降,造成脱芡、脱糊等现象。在过油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火力过旺,油温上升太快,应将锅端离火口或部分离火口,或者加入适量冷油,使油温降至适宜的温度。

② 根据投料数量多少。投料数量多,下锅时,油温应高一些。因为原料本身是冷的,下锅时,油温必然会迅速下降,而且投量越多,油温下降的幅度越大,回升越慢,故应在油温较高时下锅。反之,投量少,下锅时油温可低一些。

③ 根据原料质地和老嫩。质地细嫩的和小型规格的原料,下锅时油温应低一些;质地粗老、韧硬和整形、大块的原料,下锅时油温应高一些。

3.过油的方法

按照油温高低,油量多少和过油后原料质感的不同,过油的方法可分为滑油和走油两种。

(1)滑油。

滑油又称为划油、拉油,是指用中油量、温油锅,将原料滑散成半成品的一种熟处理方法。滑油时,多数原料都要上浆,使原料不直接同油接触,水分不易溢出,保持其鲜香、细嫩、柔软的质感。滑油的应用范围较广。滑油过程中应掌握以下几点:

① 油锅要洗净,油要炼熟,否则影响原料的色泽和香味。

② 对上浆的原料应分散下锅,未上浆的原料应抖散下锅。原料上浆后由于表面有一层带有黏性的浆状物,如果一起倒入油锅内,容易发生粘连,影响菜肴的形状。

③ 油量要适中,一般油量为原料的3~4倍为佳。采用温油锅,其油温应掌握在80℃~100℃范围内,油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原料的嫩滑程度。若油温过低,可使原料的浆汁脱落,导致原料变老,失去原料上浆的意义;若油温超过120℃~130℃,原料粘连在一起,原料表面会发硬变老。

(2)走油。

走油又称过油、跑油、油炸等,是指用大油量、热油锅,将原料炸成半成品的一种熟处理方法。走油在操作时,因油炸的温度较高,能迅速地驱散原料的水分,使原料定型、色美、酥脆或外酥内嫩。走油的适应范围较广,鸡、鸭、鱼、猪肉、牛肉、羊肉、兔肉、蛋品、豆制品等原料都适用。走油的原料一般都是大块或整形,主要用于烧、烩、焖、煨、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品。例如红烧肉圆、黄焖鸡以及扣肉、丸子等菜品。

【实训要求】

①操作时采用多油量的热油锅,使油能淹没原料,原料能自由翻动,使其受热均匀。要在油温高时分散放入原料,控制好火候,防止原料外焦而内不熟。

②走油时要使原料外酥内嫩,有时采用重油的技法,重油就是将原料重复油炸。在制作挂糊的原料时,成品要求外表酥脆,里面刚熟,应先将原料放入旺火热油锅内炸一下,再改用温油锅继续炸制,使原料在温油锅中炸熟透,这样就达到外酥内嫩效果。

③成品要求酥脆时,应先将原料用温油锅浸炸,再改用中小火继续炸至酥脆。如葱酥鲜鱼、鱼香酥鱼等菜品。

④制作有皮的原料在下锅时应将皮朝下放入。由于肉皮组织紧密、韧性较强,如果肉皮朝上就不易炸透。肉皮朝下,才能多受热,炸透,达到松酥发泡的要求。

⑤掌握好翻锅时机。将烹饪原料放入油锅时,由于原料表面水分在高温下急剧蒸发,油锅内会发生油爆声,等到油爆声转弱时,原料表面的水分已基本炸干,这时就可以把原料翻身,使其受热均匀,防止粘锅或炸焦。

⑥注意走油安全,防止热油飞溅。把原料放入油锅时,因原料表面的水分骤受高温,而迅速汽化逸出,引起热油四溅,容易造成烫伤事故。防止办法:一是尽量缩短原料下锅时与油面的距离,迅速放入;二是将原料的表面水分擦干,防止水分过多引起热油飞溅。

(三)走红

一些用烧、蒸、焖、煨等方法烹饪的菜品,需要将原料上色后再进行烹制,就需要用走红的方法。走红就是将原料投入各种有色调味汁中加热,或将原料表面涂抹上某些调味品,再经油炸,使原料上色的一种熟处理方法。适用范围:卤汁走红一般运用于烧全鸡、扒全鸭等半成品原料的上色。过油走红一般适用于扣肘子、荷香扒鸡、扒鸭等半成品原料的上色。

1.走红在原料初步熟处理中的应用

(1)增加原料的色彩。各种家禽、猪肉、蛋品,通过走红能使原料带上浅黄、金黄、橙红、金红等颜色。

(2)增香味,除异味。原料在走红过程中,不是在调味卤汁中加热,就是涂抹上调味品后在油锅内炸制。原料在抹调料或油温这一过程中,可除去异味,增香味。

(3)使原料定型。原料在走红的过程中,就基本确定了成菜后的形状(如整形或大块原料)。对一些走红后还需切配的原料,走红时已形成了成菜的基本形态。所以,走红也是决定成菜形态的关键。

2.走红的方法

(1)卤汁走红。将经过焯水或走油后的原料,放入锅中,加上鲜汤、香料、料酒、糖色等,用小火加热至原料达到菜肴所需要的颜色。例如红酒肘子、红烧狮子头、扒鸭等菜品,就是先经焯水或走油后,在有色的卤汁中烧上色后,再装碗加原汁,上笼蒸至软熟。

(2)过油走红。将经过焯水的原料,在其表面上涂抹料酒或饴糖、老抽、面酱等,再放入油锅油炸上色。例如虎皮扣肉、冰糖扒蹄等菜品,就是先将带皮的原料刮洗干净,入水锅煮至断生,捞出揩干水,涂抹上饴糖或酱油、料酒等,放入油锅炸至皮呈橙红色。又如扒鸭、扒鸡等,经涂抹饴糖,入油锅炸至金红色。

3.实训要求

(1)根据菜品的要求决定原料走红的颜色。各种菜品有各自的风味特色,因此,原料走红时,要根据菜肴的特点确定卤汁内的糖色或调味品颜色的深浅和用量。对原料表面涂抹饴糖等调味品的厚薄,都要估计到油炸后颜色的深浅程度。

(2)卤汁走红应掌握卤汁颜色的深浅,使其色泽符合菜肴的需要。卤汁走红应先用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继续加热,使味和色缓缓渗透,避免损失香鲜味。用鸡骨垫底,既可增加香鲜味,又使原料不会粘锅。

(3)过油走红时涂抹在原料表面的饴糖,由于含有糖分,遇高温焦化,所以过油走红前,必须调剂好糖分的含量并涂抹均匀,油炸后着色才会一致。过油走红的油温,应掌握在150℃~170℃的范围内,使原料上色均匀,肉皮酥松而不致出现焦点、花斑色。

(4)走红过程中要保持原料的形态完整。原料在走红过程中就基本决定了成菜后的形态,所以在走红前,要将鸡、鸭、鹅的形态整理好,并在走红中保持原料形态的完整。

(5)控制好原料在走红加热时的熟化程度。原料走红上色时有一个受热熟化的过程。由于走红还不是正式的烹调阶段,更不是烹调的终结,所以,要尽可能在原料已上色的前提下,结束走红,迅速转入烹调,避免因原料走红过久,导致过分熟化,影响后续烹调工作。

(四)汽蒸

汽蒸又称为汽锅或蒸锅,是将已经加工整理的烹调原料,放入水蒸气中加热,采用不同火力蒸制成半成品的初步热处理方法。汽蒸是别有特色的加热方式,受热原料一直保持封闭状态,因而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要求掌握好烹调原料的性质、蒸制后的质感、火力的大小、蒸制时间的长短等技术,否则难以保证成品或半成品的质量要求。汽蒸是较为传统的烹饪方法,有助于营养素的保持。

1.汽蒸在原料初步熟处理中的应用

(1)能保持原料形整不烂。原料经整理加工后入笼,在封闭状态下加热,成熟后能保持原样。

(2)能有效地保持原料的营养成分。

(3)能缩短烹调时间。原料通过汽蒸,已加热至符合烹调的成熟程度,所以能缩短正式烹调的时间。

2.汽蒸的方法

汽蒸的方法通常分为两种。

(1)旺火沸水长时间蒸制。

① 是用旺火加热至水沸腾,经较长时间的蒸制,将原料蒸制为软熟的半成品的一种熟处理方法。此法主要适用于体积较大、韧性较强、不宜软糯的原料,如鱼翅、干贝、海参、蹄筋、银耳、鱼骨等干制原料的涨发,以及红薯、土豆等根茎类的植物性原料。还有香酥鸡、八宝鸡、炸斑鸠、旱蒸回锅肉、软炸酥方、姜汁肘子等菜肴半成品的熟处理。

② 蒸制时,要火力大、水量多、蒸汽足。蒸制时间的长短,应视原料质地的老嫩、韧硬程度、形体大小及菜肴的要求而定。

(2)中火沸水缓蒸。

① 是采用中火加热至水沸,徐缓地将原料蒸制成鲜嫩细软的半成品的一种熟处理方法。此法主要适用于极新鲜、细嫩、易碎、不耐高温的原料或半成品,例如绣球鱼翅、竹荪肝膏汤、芙蓉嫩蛋、五彩凤衣、蒸花鸡等菜肴的熟处理,以及蛋糕、鸡糕、肉糕、虾糕、金钩等半成品原料的熟处理。

② 蒸制时,火力要适当,水量要充足,蒸汽冲力不大。如果火力过大,蒸汽的冲力过猛,就会导致原料起蜂窝眼,质老、色变、味败;有图案的工艺菜还会因此而冲乱其形态。如发现火力过猛,可减小火力或把笼盖虚一条缝隙,以减低笼内的温度和减少蒸汽。同时要把握好蒸制的时间,使半成品原料具有质地细嫩、柔软的特点。

3.实训要求

(1)要与其他初步熟处理方法配合。一些原料在进行汽蒸以前,还需要进行其他方式的熟处理,如过油、走红、焯水、热水涨发等。应针对不同质地的原料,将其他熟处理方法与汽蒸配合进行。

(2)要掌握好火候。汽蒸除了要考虑原料的类别、质地、新鲜度、形状和蒸制后的质感等因素外,火候的调节也很重要,否则就达不到汽蒸的效果。

(3)要防止多种原料同时汽蒸时相互串味或串色。原料不同,半成品的类型不同,其颜色、香味也不相同,汽蒸时要以最佳方案放置,防止串味或染上其他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