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储备
(一)烧法
烧是指经过初步熟处理的原料,加入调味品和汤汁后,用旺火烧开,转中火烧透入味,再用旺火加热至卤汁稠浓或用淀粉勾芡的一种烹调技法。
烧菜火候的控制,总体上是旺火→中小火→旺火。烧适用于制作各种不同原料的菜肴,是厨房里最常用的烹饪法之一。烧菜的芡汁可以是自来芡,也可以通过淀粉勾芡使汤汁稠浓,因此在成品的特点上也不一致,但烧菜的共同特点是质地软嫩、口味醇厚、汁少。
1.工艺流程
烧制工艺的一般流程如图3-4所示。

图3-4 烧制工艺流程
2.烧法分类
根据操作过程的不同,烧主要分为红烧、干烧两类。根据所加调味品的不同还可以将烧分为红烧、白烧、酱烧和葱烧等。
(1)红烧。
①原料经过初步热加工后,调味须放酱油,成熟后勾芡为酱红色。红烧的方法适用于烹制红烧肉、红烧鱼、四喜肉丸等。
②红烧要掌握的技法要点是:对主料作初步热处理时,切不可上色过重,过重会影响成菜的颜色;下酱油、糖调味上色,宜浅不宜深,调色过深会使成菜颜色发黑,味道发苦;红烧放汤时用量要适中,汤多则味淡,汤少则主料不容易烧透。
③成品特点是:色泽红润、汁浓味厚、质地酥烂、明油亮芡。
(2)干烧。
①又称自来芡烧。主料经煎或走油后,葱、姜炝锅,添加汤水及有色调料,旺火烧沸,中、小火烧至入味,再用旺或中火收稠卤汁。干烧原料大多为鱼虾类,一般需用酒酿卤去腥增香。
②干烧的成品特点是:色泽红亮、咸鲜入味、口感浓郁、汁紧油多。干烧与红烧的不同点在于干烧稠汁取其原料的自来芡,卤汁紧;红烧可以勾芡。代表菜品有干烧鳜鱼、干烧鲫鱼等。
(3)白烧。
①亦称白汁。是将原料经焯水或油汆等初步熟处理后,添加汤水及无色或白色调味料,旺火烧沸,中小火成熟收稠卤汁的成菜方法。
②成品特点是:色泽洁白、质地柔嫩、咸鲜味醇、明油亮芡。白烧与红烧的区别主要在于成菜的色泽不同,芡汁要求均为玻璃芡。
(4)酱烧、葱烧。
酱烧、葱烧等也是常见烧法。白烧不放酱油,一般用奶汤烧制。酱烧、葱烤与红烧的方法基本相同,酱烧用酱调味上色,酱烧菜色泽金红,带有酱香味;葱烧用葱量大,约是主料的1/3,味以咸鲜为主,并带有浓重葱香味。代表菜品有酱烧茄子、葱烧海参等。
3.实训要求
(1)注意火候。烧菜的火候是几种火力的并用,如红烧要求是旺火→中火→小火→旺火;干烧则是旺火→小火→旺火→小火。
(2)红烧、白烧均应勾玻璃芡,注意芡汁浓度并适时勾芡,起锅前淋明油以保证菜肴光泽。
(3)烧制菜肴的原料大多要经过油炸处理后再加调味品烧制,原料在炸制时颜色不可太深,否则制品易变黑发暗。
(4)无论是红烧、白烧或干烧,加汤水均要适量,一次加足。切忌烧制过程中添加汤水或舀出原汤,一般汤汁以加平原料为度,用火力来控制汤汁的损耗量。
(二)煮法
煮是将处理好的原料放入足量汤或水中,用不同的加热时间进行加热,待原料成熟时,即可出锅的一种烹调技法。
煮制菜肴的特点是:菜肴质感大多以鲜嫩或软嫩、酥嫩为主,都带有一定汤液,大多不勾芡,少数品种要勾薄芡以增加汤汁黏性,与烧菜比较,汤汁稍宽,属于半汤菜,口味以鲜咸、清香为主,有的滋味浓厚。代表菜肴有大煮干丝、水煮牛肉等。
1.工艺流程
煮制菜品在原料洗净、切配后,放入水中,用大火加热至水沸,改中火加热使原料成熟的加热方法。煮法一般的水温控制在100℃,加热时间在30分钟之内,成菜汤宽,不要勾芡,基本方法与烧较类似,只是最终的汤汁量。
煮制工艺的一般流程如图3-5所示。

图3-5 煮制工艺流程
具体操作方法:将食物加工后,放置在锅中,加入调料,注入适量的清水或汤汁,用旺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煮至熟。适用于体小、质软类的原料。所制食品口味清鲜、美味。如大煮干丝、丹参鳗鱼汤等。适合的原料有畜类、鱼类、豆制品、蔬菜等。
油水煮的工艺特点:油水煮是原料经多种方式的初步熟处理,包括炒、煎、炸、滑油、焯烫等预制成为半成品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汤汁和调味料,用旺火烧开后,改用中火加热成菜的技法。
2.实训要求
(1)煮法所用的原料,一般选用纤维短、质地细嫩、异味小的鲜活原料。
(2)煮所用原料,都必须加工切配为符合煮制要求的规格形态,以丝、片、条、小块、丁等小型形状为宜。
(3)控制好菜肴汤汁的量,勿过多或过少。煮制菜肴均带有较多的汤汁,是一种半汤半菜类菜肴。
(4)煮法所制作的菜品要以最大限度地抑制原料鲜味流失为目的。所以加热时间不能太长,防止原料过度软散失味。
(三)烩法
烩是将质嫩、细小的原料放入汤汁中加热成熟后,用淀粉勾成米汤芡的一种烹调技法。烩菜是汤、菜各半,且汤汁呈米汤芡,如烩三鲜、翡翠豆腐羹等。
烩菜一般选用熟料、半熟料或容易成熟的原料,如涨发后的干货,半成品的肉圆、虾圆、鱼圆等,大多由两种以上原料构成。
烩菜的成菜特点:汤宽汁厚,口味鲜浓;汤汁乳白,口味香醇;保温性强,适用于冬天食用。
1.工艺流程
烩制工艺的一般流程如图3-6所示。

图3-6 烩制工艺流程
其具体操作可分为三种:
(1)先将油烧热(有的可用葱、姜炝锅),再将调料、汤或清水与切成丁、丝、片、块等小型原料依次下锅,置于温火上烹熟,在起锅前勾芡即成。
(2)在勾芡程序上和以上做法略有不同,即先将调料、汤煮沸并勾芡后,再将已炸熟或煮熟的主、辅原料下锅烩制即成。这种烩制的菜肴,原料大多先经油炸或烫熟,制成后较为鲜嫩。
(3)将锅烧热加底油,用葱姜炝锅,加汤和调料,用旺火使底油随汤滚开,随即将原料下锅,出锅前撇去浮沫不勾芡,为清烩。
2.实训要求
(1)烩菜的原料大多需要经过初步熟处理,其方法有焯水、炸、煸炒等。
(2)烩菜多数需要勾薄芡(米汤芡),菜肴的色泽可以根据原料的性质和质量要求而定。
(3)烩菜要用旺火,开锅后再勾芡,否则易影响菜肴的质量。
(四)扒法
扒是将经过初步熟处理的原料整齐放入锅内,加汤汁及调味品,旺火烧沸,小火烹制入味,再用旺火或中火勾芡稠汁,大翻锅整齐出菜的烹调方法。
扒的菜肴原料多为熟料,是鲁菜最为擅长的一种烹调方法。其成品特点是:原料软烂,汤汁醇浓,丰满滑润,整齐美观。
1.工艺流程
先将初步加工处理好的原料改刀成型,好面朝下,整齐地摆入锅内或摆成图案,加适量的汤汁和调味品慢火加热成熟;转锅勾芡,大翻锅,将好面朝上,淋入明油,拖倒入盘内即可。此法收汁勾芡后锅要及时旋转,防止粘连锅底,对翻锅的精确度要求高,以防止菜肴翻过后形体发生变化,影响整齐美观。较大批量制作的扒菜,可采用在器皿内定型,调味定色,汽蒸成熟入味后,复扣在盛装器皿中,再将卤汁勾芡后浇淋在菜肴上。
扒制工艺的一般流程如图3-6所示。

图3-6 扒制工艺流程
扒菜的芡汁属于薄芡,但是比溜芡要略浓、略少,一部分芡汁融合在原料里,一部分芡汁淋于盘中,光洁明亮。对于扒菜的芡汁有很严格的要求,如芡汁过浓,对扒菜的大翻锅造成一定的困难;如芡汁过稀,对菜肴的调味、色泽有一定的影响,味不足,色泽不光亮。
2.扒的分类
根据调味品不同,扒可分为红扒、白扒。红扒在烹调时用酱油或糖色着色,其特点是色泽红亮、酱香浓郁,如红扒鱼翅、红扒鸡、鸡腿扒海参等;白扒在烹制时不加有色调味品,成品的色泽是白色,其特点是色白、明亮、口味咸鲜,如扒三白、白扒鸡蓉鱼翅等。
除此之外,有利用调料的扒制法,如葱扒,菜肴特点是能吃到葱的味道而看不到葱,葱香四溢;奶油扒的特点是汤汁加入牛奶、白糖等调味品,有一股奶油味,如奶油扒芦笋。
扒菜从菜肴的造型来划分,分为勺内扒和勺外扒两种。北方的锅多称为“勺”。勺内扒就是将原料改刀成型摆成一定形状放在勺内进行加热成熟,最后大翻勺出勺即成。勺外扒就是所谓的蒸扒,原料摆成一定的图案后,加入汤汁、调味品上笼进行蒸制,最后出笼,汤汁烧开,勾芡浇在菜肴上即成。
3.实训要求
(1)扒制菜肴选料严谨。第一要选高档精致、质烂的原料,如鱼翅、鲍鱼、干贝等海类产品。第二,用于扒制的原料一般多为熟料,如扒三白。
(2)扒菜的原料配置要求等级相宜,辅料可采用俏色相配,也可采用顺色相配。
(3)不同成熟度的原料,要利用初步熟处理协调,以使原料成熟一致。
(4)加热时锅要旋转,使菜肴受热均匀,切忌手勺翻动。
(5)勾芡时顺锅边淋芡,俗称“跑马芡”,使芡汁均匀包裹在原料上。
(6)整只的大型原料,可先将原料起锅装盘,再将芡汁浇淋在原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