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误读的二月河
“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二月河的书。”这种说法不算夸张。
在担任《二月河先生纪念文萃》(鲁钊主编)责编的过程中,我再一次认真思考一个严肃的话题:现当代作家特别是当代作家被误读的现象。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康熙大帝》第一卷出版后,立即轰动文坛。”事实则是,该卷出版后,造成严重库存积压。第一至四卷的印刷数字就是明证。第一卷《夺宫》印数75 800册,第二卷《惊风密雨》印数38 000册,仅为第一卷的二分之一,第三卷《玉宇呈祥》印数10 100册,不及第一卷的七分之一……文学的背影并未走远,即从进入新时期的1977年算起,至今不过40余年。那么,文坛内外的人物到底是缺失常识,还是过于健忘呢?
看来,从最初的记忆到年迈时的忘却,从记忆的形成到记忆的磨蚀,从记忆能力尚未健全到记忆能力的丧失,此间的种种问题注定会摆在我们的面前……[1]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