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增补程序,加强书号调控
我国的书号管理制度经历了一个由手工编码到计算机编码,由标准混乱到逐渐走向标准化、科学化,并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过程。
中国标准书号是国际标准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号位数总共为13位,是每一本书从产品诞生,到市场流通,到终端用户形成有效信息流的关键信息。国际标准书号是每一本书的“身份证号码”,具有唯一性。正因为国际标准书号的唯一性,使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出版图书进行管控成为可能。[2]
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民营公司不断壮大,出版社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扩大规模效应,实现经济效益,一些出版社不加选择地出版了部分内容质量不高的图书,甚至出现买卖书号的行为,而且出版物形式愈发多样,对书号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态势。[3]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合理配置出版资源,提高出版质量,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出版社书号的管控。从2018年开始,国家开始控制出版单位的书号数量,对出版单位核发的书号数量采取逐年递减的方式,同时对追加书号也有了更为严格的限制。[4]据统计,2017年,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5.5万种,比上年降低2.8%;2018年新版图书品种继续减少,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4.7万种,较2017年降低3.1%。[5]
通过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对图书书号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书号的主要手段之一,对出版社书号使用总量宏观调控是出版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每年的书号增补工作是发挥书号宏观调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中宣部出版局下发的《申请书号增补工作须知》,对2020年书号增补的原则、条件、程序和要求都进行了明确说明。2020年中宣部出版局对申请书号增补的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宽严相济、综合考察,突出重点、不搞普惠,支持出版单位聚焦专业、强化特色,保障重点项目出版,做优做强主题出版、精品出版,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2020年增补书号的程序和要求与以往有很大的区别,要求书号增补的材料需要在线上完成,使所有的信息都有据可查。
优化书号增补功能,是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后变化最大的一项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国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出版单位书号的使用计划,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抑制书号总体数量的盲目增长,控制总量平衡,合理配置出版资源,进一步优化图书结构,提高图书整体质量,压缩低质平庸图书品种,实现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