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背后隐藏的编校质量问题

(三)职业倦怠背后隐藏的编校质量问题

出版社为了确保图书的出版效率,设置了文字编辑这一岗位,而且为了提升图书编校的质量,制定了大量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在以经济指标为导引的考核制度下,策划编辑不断提高图书策划能力,相应地,需要编辑加工的书稿数量陡增。文字编辑为了确保收入,以守住编校质量合格为底线,不断加大工作强度,降低编校要求,但限于出版周期,仍无法满足出版需求。

为了解决稿件积压的问题,有些出版社大力实施外编外校,但外编为了追求时效性,仅对书稿进行粗加工,限于图书后期的质量保障,社内文字编辑只能重新对书稿进行深加工。这种模式无异于激化了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的矛盾。

另外,为了控制图书编校成本,一些出版社成立了各类分社(如社科分社、基础教育分社等),撤销了校对科,仅在分社保留少数文字编辑,形成了全员皆编、编校“一人挑”的情况。随着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推进及个人工作运行中的困难,文字编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出现了各类职业倦怠,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抽检图书抱有侥幸心理等。全员皆编、编校“一人挑”的模式还严重打击了文字编辑的信心,使其对职业愿景出现偏差,被迫转岗或者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