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母体大学丰富的出版资源,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一)依托母体大学丰富的出版资源,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第一,高校出版社选题策划要树立精品意识、专业意识和品牌意识,依托高校特有的专家学者资源和他们的学术成果,以及作为知识链供应主体的高校图书馆[8],打造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精品教材、有深度的学术专著,以及具有启发性、易掌握的普及读物等。例如郑州大学出版社依托院士和专家的优秀科研成果,在创伤医学领域出版大量国家级重点图书,弥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出版空白,建立了出版社在创伤医学领域的出版品牌和市场竞争优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通过将高校专家的学术成果进行出版、发行与传播,将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类高校教材、教辅打造成优势品牌,并获得国家级多项图书奖励。四川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优势专业深耕细作,现已形成文献文集系列品牌,获得学术界的好评。清华大学出版社在计算机、数学、理工、基础教育等特色专业领域的出版,树立了品牌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领域的系列出版,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优势,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这些都是高校出版社依托大学优势资源,汇集高端学术专家,在特色专业领域细化深耕,走差异化、个性化出版道路,进而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获取市场竞争力。

第二,从长远角度谋划,树立清晰的市场定位及出版理念。做好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教学科研,是高校出版社的使命和担当。因此,在市场定位方面,出版社要依托母校学科资源、作者资源、特色专业资源等,努力开拓个性化、差异化的细分市场,深挖潜在对口用户规模,抓住出版市场潜在增值空间,从而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优势。

在出版理念方面,要摆脱盲目扩大市场规模、追求市场占有率的出版理念,凝聚高校优势资源,促进作者、编辑与读者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彰显出版特色,在某一领域深耕,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这对高校出版社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读者作为出版行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对出版物的认可及购买选择影响着出版社的经济效益。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出版物,读者在不知如何选择时,往往更相信出版社在市场上长期形成的品牌优势。高校出版社通过提供满足读者精神需求的优秀产品及服务,使读者得到获得感和满足感,提高其在读者群中的消费声誉,从而为高校出版社带来声誉,这就是出版社在读者群体中的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越好的出版社就越容易吸引读者消费购买,甚至会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购买取向,从而为自己培养忠实的读者群体,增加用户黏性[9],以提高高校出版社的经济效益,让出版社有足够的实力策划社会效益好的图书,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