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黏度思维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黏度思维作为一种新商业思维,其核心则是要树立一种注重与自己的协作、服务对象建立牢固关系的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赢取对方的忠诚。因此,黏度思维作为图书编辑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六种构成要素。
第一,宽广的知识面。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图书编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建立一个广博的跨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对此,商务印书馆前总经理王云五先生曾有过论述:书要读得博,不一定要专,这样才能推出各类可读的书。[4]因此,编辑又被称为杂家。
第二,灵活的沟通技巧。图书编辑几乎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作者、读者、审读专家沟通,也经常要接待一些到访的客人。因此,需要图书编辑掌握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巧。以退修书稿为例,如果图书编辑直接告诉作者书稿质量差需要重写,作者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难以接受,导致工作不能顺利推进;如果图书编辑先指出书稿中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作者以鼓励,再指出不足之处,请作者进一步完善,那么大部分情况下作者都会愉快地接受。
第三,较强的编辑能力。对书稿的编辑加工是图书编辑的基本工作,这要求编辑熟悉编校规范,能熟练运用编校符号,这也体现了编辑的基本能力。经过图书编辑处理的书稿要给作者焕然一新的感觉,带给作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喜。
第四,较好的协调能力。从图书选题的立项,到印刷成书进入销售环节,需要选题论证、编校加工、排版设计、出版印制、营销发行等多个环节、多个部门的通力配合。而图书编辑无疑是各个环节的纽带与桥梁,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使选题功亏一篑。因此,要求图书编辑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
第五,强烈的质量意识。图书编辑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严把质量关。只有高质量的精品图书才能成为销量大、销售时间长的图书,才能真正为出版社创造效益。[5]图书编辑的工作贯穿图书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可以说图书编辑是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图书质量的总负责人。因此,图书编辑要时刻紧绷图书质量这根弦。
第六,高超的产品增值能力。随着出版形式的多样化,编辑要认识到图书所包含的内容资源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多次开发的。目前来看,图书内容的多次开发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转换内容载体,例如纸质图书可以做成电子书、音频书等;二是对内容进行改编,例如可以拍摄成短视频,开发同名的电影、电视剧等。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内容资源的附加值,使得产品增值,扩大利润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