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讨论
我国编辑出版人员心理健康研究起步晚,相关文献数量较少,而由于出版从业生态的改变及出版改制等原因导致该职业压力加剧、心理问题增多,因此有相当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编辑人员心理健康进行深入研究。[7]SCL-90具有良好区分效度,可区分正常人与存在心理疾病的人群。[8]较多基于SCL-90的研究显示,编辑出版人员在躯体化、焦虑、敌对、强迫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9]但该类研究样本量较小、结论不一致,且大多与1986年制定的常模相比较。近些年的研究若继续使用该常模可能导致症状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使测评结果违反心理测量学原则。[10]
为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编辑出版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近年来更为常用的2006年全国常模,对纳入的16篇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编辑人员SCL-90总分及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抑郁、恐怖、精神病性6项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提示我国编辑出版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人,主要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健性良好。漏斗图显示,与总分比较的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结果可信度较高,其余不同因子得分间比较的研究多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导致我国编辑出版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程度上低于全国正常人水平的原因,可能与编辑人员工作责任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不高、职业隐匿性强等因素有关,并可导致其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等。[11]编辑人员的躯体化得分较高,这跟编辑工作时久坐、伏案劳作、反复校稿、活动较少关系密切,这不仅可导致躯体健康问题,也间接影响其心境和情绪。编辑人员必须注重文稿的前沿性、准确性等,而文稿本身的专业性较强,因此对编辑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既需掌握编辑专业知识,又要不断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各出版单位竞争激烈,编辑必须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但工作负荷重、时间长、工作单调、缺乏与外界交流、精神紧张、劳累等,必然导致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和抑郁等。
本研究根据纳入文献特征,另对不同性别、职称、学历的编辑人员SCL-90得分进行meta分析,以深入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初级职称的编辑人员SCL-90总分显著低于中级职称编辑人员,提示初级职称的编辑人员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优于中级职称编辑人员,而高级职称与初级、中级职称的编辑人员间均无显著差异;未发现不同性别、学历间编辑人员的SCL-90得分间有显著差异。而目前较多观点认为,职称、年龄越低,心理问题越严重。但根据本研究亚组分析结果,提示中年编辑(40~49岁)、中级和高级职称亚组的编辑人员的SCL-90总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其原因可能为中高级职称人员较多为中年人,除编辑任务之外,他们还有行政职务、科研、授课及其他一些工作,该群体工作压力更高,若未及时缓解可导致心理问题。另外,亚组分析提示,专科学历亚组编辑人员的SCL-90总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有研究表明,随着学历增加,编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逐渐提高,因高学历人员在工作方面更容易上手、效率高,比学历低的编辑更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更易实现自身价值。出版物类型为学报的亚组,其SCL-90总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有学者认为高校学报编辑面对的是高水平学术理论期刊,其对科学性、创新度、学术含量等的要求使高校学报编辑身心常年处于应激、疲惫、透支状态,可导致较多心理问题。
本研究通过严格按照设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潜在的发表偏倚进行评估,并结合敏感性分析,以尽可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但结论的可靠性仍可能受下列因素的影响:①纳入的文献均为已发表文献;②编辑人员SCL-90总分与2006年常模对比结果的漏斗图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③亚组分析中学历、职称、年龄亚组文献较少,增加了选择偏倚的可能,且异质性较高、可信度较低而影响结论的准确性;④缺乏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等因素在SCL-90躯体化、强迫等9项因子得分的数据,而未能对其进行亚组分析,以更深入地探讨编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编辑出版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群,在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可能与年龄、学历、职称及出版物类型等因素有关。针对编辑人员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有关单位必须重视编辑出版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可能地创建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通过配备心理减压活动室等来缓解编辑的工作和心理压力。而编辑出版人员自身要积极正确地处理工作压力,注意劳逸结合,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必要时尽早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这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能更好地保证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为读者提供优质、可靠的出版服务。
[1]苏希,王旭,苏虹.临床医生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联[J].安徽医学,2013,34(7):993-996.
[2]吴民虎.浅谈如何培养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心理[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7):244.
[3]岳静玲,韩玉.科技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素质的优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59-560.
[4]王斐然,高艳华,刘国义,等.高校期刊编辑SCL-90各因子的影响因素[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6,33(3):22-28.
[5]DEROGATISL R,LIPMAN R S,COVIL.SCL-90:an outpatient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preliminary report[J].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1973,9(1):13-28.
[6]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7]田宏碧,张志强.中国大陆编辑心理健康研究评述[J].出版科学,2011,19(6):23-26.
[8]SCHMITZN,HARTKAMPN,KIUSEJ,etal.The symptom Check-List-90-R(SCL-90-R):a German validation study[J].QualLifeRes,2000,9(2):185-193.
[9]姚仁斌,俞荷俊,章新生,等.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不同人口学特征心理健康评分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9):1480-1483.
[10]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之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4):928-930,921.
[11]马龙.编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4(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