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质检助力编校人才精准培养的对策建议
2025年09月26日
三、图书质检助力编校人才精准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人的行动受思想观念的指导。出版单位领导层、质检部门、编校部门都应转变观念,跳出“就书论书”的圈子,站在行业和出版单位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出版各环节,挖掘图书质检的服务功能,为出版单位编校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二是善用资源和技术。图书的质检结果是对编校人员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的直接反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较于职称、学历等更能体现编校人员的工作实效,也更有说服力。每位编校人员的强项和弱项、敏感点和盲点、工作量适合程度,都可以通过质检工作反映出来,可以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进而可以帮助制订较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长期积累下来,通过碎片化、标引、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就能形成编校业务知识资源库和人才动态评价体系,使人才培养和评价工作更加客观、科学、高效。需要注意的是,质检结果的内容数据更多的是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整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数据整理时一定要注意与相关标准衔接,如使用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ISLI)进行资源整合和有效管理,将更有利于资源的汇聚和应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这一点上,出版单位质检部门、数字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应进行细致和深入的沟通。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任何变革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做保障,终将流于形式,或无疾而终。即使在出版单位内部,编校人才的精准培养和质检部门服务功能的深入挖掘,也涉及内部多个部门的功能细化与再造,其顺利实施离不开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制度配套、全员重视,如此才能做好、做久、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