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综上,我们以“怼”“囧”“怂”为例,分析了非本义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演变,认为其语义演变是强势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并结合笔者从事编辑工作的心得体会和新词语规范的基本原则,指出其语义演变及作为强势语言模因的传播也是社会文化选择和语言内部规律双重作用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的讹用。故笔者认为,在它们已经挤占了弱势语言模因“img”“窘”“img”应用空间的情况下,无论在语言文字研究领域还是在编辑出版领域,都不能简单判定其为“讹用”,对其进入规范语系统应该保持一种开放、欢迎的态度,这样才能使汉语更好地保持活力,充分发挥其社会功用。当然,汉语规范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如何在尊重汉语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众多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用法,是每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难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1]郭祥.当代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20.

[2]孔国兴.“怼”:一个错误的研究对象[J].中国图书评论,2019(9):33.

[3]孔国兴.“怼”:一个错误的研究对象[J].中国图书评论,2019(9):30.

[4]钱添艳,尹群.从网络新词“怼”看方源词的扩大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41(11):110-116.

[5]萧振华.出版物质量问题典例面面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20:2.

[6]吕宝霞.“囧”的古词新义及其演变的认知研究[J].现代语文,2010(27):133-136.

[7]周雯迪.“囧”与“窘”行废关系探析[J].名作欣赏,2018(9):162-164.

[8]吉沄.不必为“怂”站台[N].语言文字周报,2019-01-23(1).

[9]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55.

[10]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2):9-10.

[11]曹进,靳琰.网络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J].国际新闻界,2016(2):39.

[12]曹进,靳琰.网络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J].国际新闻界,2016(2):53.

[13]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研究课题组,金惠淑.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概论[M]//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169-173.

[14]王希杰.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J].语言文字应用,199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