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要求图书编辑的科学素养过硬
2025年09月26日
(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要求图书编辑的科学素养过硬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一些App如抖音、快手等,能为读者提供及时、有趣、海量的信息,这些优势是传统图书无法比拟的。但同时,这些应用程序为读者提供的信息有时是不科学甚至不真实的,其学术价值又无法与厚重的出版物相提并论。[1]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在编校图书,尤其是编校学术类图书时,要善于鉴别哪些观点是不科学的,哪些观点是作者一家之言,且并非经过科研论证的。例如下面这个案例,书中提到一个观点:
“睡前玩手机,困了便将其放在枕边,这是当下很多人的习惯。然而,这种习惯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近30年来,脑瘤的发病率持续升高,而这30年恰恰是手机普及率井喷的一段时间。”
话里话外,无不透露着手机与癌症的相关性。这个观点,关注的人群很多,也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话题。编辑在审稿时,就要在心里打一个问号,这个观点是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吗?所以编辑就要与作者沟通,询问作者这些观点性语言是否经过科学研究证明。如果已经有研究证实,那么务必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经过作者修改,以上观点改为: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明确表示,使用手机可能增加某种脑瘤的风险,用手机超过10年,患脑瘤的风险增加2倍。并且,手机和铅一样,已经被列为2B类致癌物,即与手机使用相关的射频电磁辐射是‘对人体可疑致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