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两年前,我调任郑州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作为出版界的“新兵”,面对国家对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约束性制度安排,面对新时代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国家权威出版机构在高端图书市场愈加凸显的头部效应、地方出版集团对教材教辅市场不可撼动的垄断性地位,面对大学出版社特别是地方大学出版社所处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步增大,我感觉压力颇大。同时,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阅读、网络阅读已成为多数人的阅读方式,很多人不再购买纸质图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愿购买教材,导致大学社传统纸质出版逐年下滑;虽积极探索和发展数字出版业务,但盈利模式还不成熟。大学社在人才队伍建设、图书质量建设、图书营销推广、优质选题策划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短板。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亟须探索出有效办法和途径,解决这些现实困境和问题,实现大学社高质量发展。

大学社特别是地方大学出版社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我认为,这需要出版社班子成员和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增强忧患意识、推动改革创新;需要每一位大学出版人充分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出版精品力作,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幸运的是,郑大社领导班子是一支团结协作并具有战斗力的团队。党总支书记韩晔具有较强的统揽全局的驾驭本领,勇于担当、廉洁自律,以党建引领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副总编辑崔青峰出版编辑业务能力强,是业务的行家里手,同时勤勉敬业、务实严谨;副总编辑吴昕市场意识敏锐,市场开拓能力强,并且多才多艺,丰富了出版社员工的业余生活;副社长李海涛为人真诚,爱岗敬业,解决问题及难题有思路、有办法,执行力强。班子成员的努力和各自优势的发挥,以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大局观念和协作意识,为出版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2020年年初,出版社对中层干部进行换届调整,换届后的中层干部队伍充分体现了年轻化、专业化,他们群众基础好,工作动力足,带领部门和分社员工开拓进取,工作业绩取得很大进步。这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

为了探索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近两年来,我根据工作实践,并参阅了近500篇相关文献,分专题撰写了15篇学术文章和5篇书评,这些文章主要围绕新时代大学社发展中的问题而展开,对于我和郑大社更好地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和路径指导。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大学社高质量发展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在我的倡议和安排下,出版社举办了“‘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这也是郑大社第一次在全社范围内举办学术理论研讨会。员工结合自身岗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考相关文献,共撰写了82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主要包括学术前沿思辨、选题策划要义、编校实务探微、编辑队伍建设、出版营销方略、转型发展探究等主题,对大学社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释。从总体上来说,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调动了大家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提升了员工的学术素养;提高了员工对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能力和践行动力,形成了争做有情怀、有格局、有思想、有担当、有技能、有追求的大学出版人的良好氛围。

在“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征稿和活动过程中,出版社总编室李珊珊同志负责文章的整理、分类、评奖等各项基础性工作;出版社副总编辑崔青峰编审、原副社长骆玉安编审等作为评审专家,对全部文章进行了认真评阅,并评出各类奖项。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出版社社科分社副总编辑张帆、人文(洛阳)分社刘晓晓编辑、审读质检部张华编辑等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编校和审读。在出版过程中,人文(洛阳)分社社长李勇军编审、孙精精编辑,多次与河南文艺出版社相关人员沟通交流,对本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很多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马达编审,安排优秀编辑、校对等对书稿进行精心编辑和审读,安排排版、设计、印制人员以近乎完美的装帧设计风格和印制质量把该书呈现给广大读者,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教授。我在4次大学版协及有关会议上聆听了他的专题报告,并3次与他面对面交流,他对我国出版业及大学社发展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认识和把握,他的报告和观点使我受益匪浅。在我向他汇报郑大社举办高质量发展论坛,拟结集出版优秀论文,并请他为此书写序时,他欣然答应,让我感动、倍受鼓舞。

书中的文章是由40余位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和“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主题而撰写,因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文中观点难免有偏颇及纰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img

202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