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活中编辑的“存在感”不足
第一,微博中体现的“存在感”相对较低。微博作为现阶段最流行的自媒体之一,其传播具有即时、有效、裂变等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优点,用户规模和影响力也在迅速上升。至2019年12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5.16亿,日活跃用户达2.22亿,微博已成为网络时代不可忽视的信息平台。[1]微博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的粉丝数量。在新浪微博中,粉丝过10万的出版社只有10家左右,其他出版社微博的粉丝数量多在5万以下,有一些出版社才拥有几百个粉丝。二是与粉丝的互动。微博的多种互动方式(包括评论、点赞、转发等)给出版社提供了很好的与读者沟通的机会,但大多数出版社忽视了互动的重要性,对读者的互动也很少给予反馈。
现列举几家知名出版社与报刊的官方微博做一比较,见表1。
表1 知名出版社与报刊官方微博对比

注:表中所指单条评论数、转发数为一般情况,不包括置顶微博、热门微博等个别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出版社与同属于传统纸媒的报刊相比,粉丝数、发表微博数有较大差距,单条评论数和单条转发数更是差距巨大。从整体上看,出版社官方微博存在活跃度不够、缺乏与粉丝的互动、对读者需求挖掘不够等问题。通过搜索显示,在新浪微博注册的出版社编辑个人认证用户非常少,热度较高的个人微博用户主要有潘岳(中信出版社总编辑,粉丝数最多,约124万,共发布623条微博),yangbaiwei1967(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粉丝数约13万,共发布52 046条微博)等,而其他个人用户粉丝数多在2万以下,主要表现出活跃度低、评论及转发数少、缺乏互动等特征。
第二,微信平台中体现的“存在感”不明显。腾讯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接近12亿,用户基数庞大的微信正成为企业与受众沟通的主要工具与平台。微信平台具有利于信息传播,便于与受众互动等特征,为了提供丰富和快捷的读者服务,出版机构在转型的压力下纷纷创建微信公众号,并利用这一平台直接面向潜在读者进行图书宣传。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除了定期发布文章外,还会开设热点资讯、官方书城等栏目。虽然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十分巨大,而且出版机构极其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出版机构所拥有的“大号”十分稀少。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整体排名落后,活跃度较低,整体影响力较弱。而由编辑个人创建的微信公众号更是少之又少,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
第三,直播平台中体现的“存在感”不突出。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互联网传播工具,近5年来用户规模一直保持稳步增长。调查显示,2019年中国直播用户规模已达5.04亿人,在各直播平台进行直播的商品涉及美妆、食品、服装等,社会逐渐进入“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出版直播是网络直播与出版行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出版机构通过直播平台与用户进行全方位交流与互动,从而达到推广图书、传播知识、服务文化等目的。有着“淘宝第一主播”之称的薇娅,直播带货的《人生海海》一书3秒内售出3万册,《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一书在直播过程中更是售出6.5万册。[2]出版机构和出版社编辑也纷纷加入了直播阵营。图书作为特殊的商品,对其内容、定位等最为了解的就属编辑了,因此,图书编辑亲自上场直播带货,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做了300多场直播。但大部分出版社开通直播存在着流量不足、观看人数偏少、缺乏直播经验、直播设备不专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