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朱恒夫

一个民族为何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回答起来却很不容易。而不弄懂这个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传承的积极性。

一部人类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以文来化人、让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在诸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若“化”的方法正确,“化”的措施得力,就会在人口上绵绵瓜瓞、繁衍不息,数量越来越多;在力量上由弱小变得强大,不但不会受他民族、他国的欺负与侵略,还能为弱小民族与国家主持正义;在哲学上则能在总结人类之前活动得失的基础上,探索其发展规律,不断提出引导世界走向、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正确思想;在文学艺术上,用不断创新的形式摹写人的生活与理想,反映历史的进程,为人类留下经典性的作品。反之,就会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穷、越来越边缘化,最后内外交困,任人欺凌与宰割,还有可能湮没于人类发展的长河之中。总之,支撑一个民族或推动一个民族前进的力量是它的优秀文化。

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该民族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经过自觉与不自觉的选择而慢慢地积累起来的。譬如中华民族的“孝亲文化”,就是因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它有这样的意义——让失去了劳动能力的年老之人能够安度晚年,有利于家庭这一构建社会的最重要的单元的稳固;增浓父祖与子孙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利于民族道德的建设;形成并加固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等等,而被确定为优秀文化,从而代代相传。

正是认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发展的巨大作用,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予以大力弘扬,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设立100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就是其措施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因其地缘与学科特色、学术研究的专长,荣幸地获批了“顾绣传承基地”。

顾绣这一刺绣艺术源起于明代上海的松江,因将传统的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绣画一体,物象生动,形成了有别于苏、粤、湘、蜀等地绣艺的风格,而盛行于明清两代,甚至外国人也以得到顾绣的绣品为幸。尽管今日这一绣艺因各种原因而被冷落,但珍贵的绣品仍被视作国宝。

传承顾绣这一文化遗产,不仅仅因为它技法独特、绣品富有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即创新与工匠精神。自四百多年前顾家几代妇女呕心沥血花费几十年的工夫创造出这一刺绣形式之后,一直到今天,它都在不断地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是绣师们不满足现状、创新意识主导下的结果。它的精品之作,需要花费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从构思设计到绣作时的一针一线,真可谓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稍有疏忽或马虎,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青少年学习顾绣,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门技艺、一个绝活,而更多的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哺育。

本基地建立之后,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职能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原任校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和副校长陈恒教授、党委副书记葛卫华教授的倾心指导下,在松江区文旅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师承顾绣”“数字顾绣”和“学术顾绣”的工作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着,时间虽然只有一两年,但已经见到了成效,这本《顾绣研究》的论文集就是“学术顾绣”工作阶段性的成果之一。

本论文集除汇编了由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顾绣)传承基地举办的“2020顾绣学术研讨会”宣读的论文外,还收集了公开发表的对顾绣研究深入、材料稀见、观点具有启发性的优秀论文。论文集初步编辑后,即得到了上海大学出版社编审傅玉芳老师的支持,从而得以迅速出版。在此,我们向指导本基地工作的领导、专家,向使得这本论文集得以成书、面世的作者、编辑致以最真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