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染料的获取与保存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红花的原产地位于埃及和近东地区,从中亚地区传播至中国西域,后由张骞在西域地区获得种子,在北方广为种植[9],再传播至中原地区,迅速发展至全国各地,最后又北上传至日本与朝鲜。这条漫长的自西至东的染料传入线路,与自东向西的丝绸输出线路,共同形成了古代染织贸易的双向轨迹。
红花属菊科,花初开时为黄色,后逐渐转为赤黄,叶颇似蓝,因此又被称为“黄蓝花”“红蓝花”。红花是红色染料的主要植物来源,其花瓣可染成珍贵的猩红色[10]、真红色,在所有天然染制的红色中最为娇嫩鲜艳,是传统胭脂[11]的主要来源。如在农历二月末三月初种植,可于五月采摘红花;或可在五月种植晚花,七月中采摘。晚花色彩深而鲜明,比春种的红花更好[12]。红花多刺,采摘时要趁着晨露天凉、锐刺较软、花未闭合之时,迅速摘取花冠部分的花瓣[13]。
红花耐旱怕涝,种植时间与区域受限。因自进入中原后红花便成为重要的染料来源,需求量极大,因而采摘后需立即进行处理,延长其色素的保存期,便于运输、储存与染色。红花色素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晒干与杀花。这两种处理工艺都可以有效进行色素转化、延长染料存期,并使染者突破地区与季节限制,常年(以冬季为上佳)均可进行染色工作。
1.晒干
在化学染色替代传统染色的今天,红花的经济价值已不再是染用,而是药用(花瓣部分)与油用(花籽部分),植物染者所用的红花原料也基本购于中药商店。对于染者来说,红花除含有少量红色素外,还含有大量黄色素[14],如欲染红,需预先洗去黄色素;但对于医者来说,则无须分离黄、红两种色素。作为传统中药材的处理方式,红花种植者只需在采摘后将花瓣晒干,脱水保存即可。在晾晒过程中,红花在温度与湿度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着微发酵,部分黄色素逐渐向红色素转换,红花颜色由橘变红。
晒干作为最简单的处理方式,虽然也可染制红色,但因未经杀花处理,红色素含量较低,染制高浓度红色时需要更多染料与更多染色次数。
2.杀花
摘取新鲜红花后马上将黄色素去除与转化的方法称为“杀花”。《齐民要术》《农桑衣食撮要》《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四本文献均记载了杀花法:摘取红花后马上用碓棒将花捣烂,分别用清水、粟饭浆加醋淘洗两次,装入布袋绞去黄汁。杀花后将红花静置发酵一晚进行色素转换,再用散藏法或制饼法进行晾晒保存。
一部分黄色素在杀花的过程中被清洗,另一部分黄色素又在发酵的过程中被转化,所以经过杀花处理的干红花红色素含量较高,但杀花工艺使用的新鲜采摘的红花需在产地当季完成,较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