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的起源与顾氏女红

二、顾绣的起源与顾氏女红

顾绣似不如四大名绣有名,但它却在中国享誉400多年。它是江南刺绣技艺的代表,并对后世的苏绣产生极大的影响。

顾绣起源于明代中晚期,因形成于松江(今上海)名士顾名世之家而得名。顾名世,字应夫,号龙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掌管宝玺、符牌、印章等。顾名世曾在修建自家园林时,无意中挖到一块石头,其上刻有“露香池”三字,据传是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手篆,顾名世大喜,随即取园林名为“露香园”,因此后世亦称顾绣为“露香园顾绣”。

顾氏本就书香门第,家中女眷亦颇具修养。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的顾氏女红有缪氏、韩希孟、顾兰玉,但又不尽翔实。缪氏,或为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清康熙年间,一位名叫姜绍书(1644—1722)的人写成一本画史《无声诗史》,其中有一文《顾姬》:“顾姬,上海顾汇海之妾,刺绣极工,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康熙时人戴有祺(1657—1711)在《寻乐斋诗集·露香园缪氏绣佛诗》中,自注“上海顾绣始于缪氏”,缪氏一姓由此而来。嘉庆《松江府志·卷六》中,在引用姜绍书的《顾姬》之后,又加一句“此顾绣之始也”。倘若“顾姬”是顾绣的创始者,根据戴有祺所说,此“顾姬”即缪氏。然而面对这些史料,1936年上海通志馆的徐蔚南在《顾绣考·顾绣之起源》中提出疑问:“是则顾汇海妾其为缪氏乎?”戴有祺之话没有为缪氏提供更多的依据,在他之前也无人提出缪姓之人,因此缪氏的身份仍然模糊。但一个“顾汇海之妾”的“妾”字,却能反映出此人身份并不高贵。而从“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来看,此人的刺绣水平一流,作品被人们认可。现今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顾绣作品《枯木竹石》,左上角两行小楷题款“仿倪迂仙墨戏”,并有一方朱文绣章,为“缪氏瑞云”。此绣章尽管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却是研究缪氏身世的重要实物。

韩希孟,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史称韩希孟精通“六法”,工书善画。同时,她的丈夫顾寿潜是松江画派宗师董其昌的弟子,婚后深受其夫绘画审美的影响,用多变的刺绣针法和色彩丰富的丝线来演绎松江画派的画理。韩希孟曾广泛搜索宋元名画临摹,并绣成《宋元名迹方册》,内容涉及山水、人物、折枝、草虫等。韩希孟的作品娴雅精致,脱俗不群,绣山水虚无缥缈,若有若无;摹花鸟则写真传神,生气回动。其背景及细微之处,着墨点染,绣画合璧,妙手天成。

顾寿潜曾携《宋元名迹方册》给恩师董其昌品鉴,董其昌惊呼:“技至此乎?”顾寿潜向老师解答了韩氏的绣绘经验:“寒铦暑溽,风冥雨晦时,弗敢从事,往往天晴日霁,鸟悦花芬,摄取眼前灵活之气,刺入吴绫。”可见韩希孟作绣时用心良苦,就连阅尽天下名画的董其昌都感慨“此非人力也”,并为《宋元名迹方册》八幅写下赞语。当时松江文化名人们称韩氏为“韩媛”,其作品被称为“韩媛绣”,可见社会对顾绣的认可。

顾兰玉,身份亦比较模糊。据乾隆四十九年(1784)《上海县志》记载:“顾氏,廪生张来妻,名世曾孙女也。年二十四夫亡,欲殉殁,母劝阻,谓子方一岁。氏就义抚孤,针黹营食,号‘露香园顾绣’。崇祯末年有贼匿,顾氏泣:‘惟此夫脉。’脱珥赎之。教子燧,文艺精绝。子报以孝,完节四十六年。”此文献并未直言顾氏即顾兰玉,而嘉庆二十三年(1818)《松江府志·列女传》中载:“顾氏兰玉,有孝行,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为顾绣,兼能诗,积久成帙,自题曰《绣余集》。”徐蔚南在《顾绣考》中,似将两段资料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关顾兰玉的身世:顾兰玉,顾名世曾孙女,嫁与廪生张来。她生逢乱世,又遇家道中落,24岁守寡,以绣艺贴补家用,抚育儿子。同时,她设幔授徒,将顾绣技艺传播开来,使得顾绣名声大噪。其实,至今尚未发现有能识别顾兰玉身份的绣品实物,但是顾兰玉的名字能载入史册,更主要的是因为她能“设幔授徒”,将顾绣技艺从顾家大门带到民间,在江南掀起一股顾绣热潮,继而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顾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