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期顾绣

二、中期顾绣

中期的顾绣,开始于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直到乾隆初年。顾兰玉,貌美能诗画,被当时人誉为才女载入县志,与她同时期的画史学家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甚至将她列入“顾姬”小传。顾兰玉得缪、韩之家传绣技,技艺不亚于韩希孟。但她命运乖舛,出嫁后生有一子,24岁就守寡,家贫以卖顾绣来扶孤成长。据清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记载,顾兰玉“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曰之为‘顾绣’。顾绣针法外传,‘顾绣’之名震溢天下”。顾兰玉设帐授徒,历30余年,将家传秘绣技艺传播四方。其时,城中四乡许多妇女习以顾绣营生,形成一定规模,当时有“百里之地无寒女”之说。这时的刺绣虽沿袭顾绣之名,实际上已不全是顾家所制。中期顾绣具有传播地域广而不时有佳作问世的特点。这时的顾绣声名最盛,又步入流通市场,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争相购藏顾绣珍品,使顾绣身价陡增。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宁、沪、苏、杭纷纷设立“顾绣庄”“顾绣店”,以至于“顾绣”几乎成为丝绣美术工艺品的通称。

中期顾绣的艺术特点:

第一,将早期顾绣出现的绣绘结合进一步发展,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这也是这一时期最为独特之处。作品往往是先上底色,后于底色上加绣,人物的面部则是先绣后画的,云雾只用画笔直接用色,而不加绣。这种大胆创新的技法,表现山水、人物尤为生动。

第二,中期的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一般有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

中期顾绣——《无款东方朔偷桃图》

第三,在题材的选择上,中期顾绣由于要兼顾市场需求,在保持一部分宋元名画作为“临摹”对象的同时,“富贵”“祝寿”等民俗题材开始大量出现。

第四,在色彩运用上,中期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此外,还出现了“虎头”“皇明顾绣”“露香园”“青碧斋”等绣印款。“虎头”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小字,古人有攀附显贵的习俗,顾恺之之后凡善书画的顾姓人士都比附于他。但“虎头”顾绣已少了早期顾绣之细腻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