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绘关系的阐释
简而言之,顾绣的绣绘关系乃取刺绣所长、补绘画所短。刺绣之长在于丝线有光泽,蚕丝的这种特性称为折光。光影效果对物象颜色具有调节作用,所以蚕丝既明亮又均匀,且富有层次感。当刺绣一个平面的时候,一针针平铺直排,方向一致,便会形成一种折光效果,即所谓丝理。与镜面反光效果相似,不同的视角可以在镜面看到不同亮暗面。丝理变化,光泽明暗交替,疏朗则暗,缜密则亮;长针多则明,短针多则暗。不仅如此,丝线在绣面上绷得松紧不同会使折光强弱有一定差异,形成软硬不同的线条感。再加上丝线的折光效果随射入光角度不同会折射出不同角度的光,从而形成不同的明暗效果,观察者角度变化后观察到的明暗度也会跟着变化。刺绣的时候,当针刺线迹旋转散开,针向多变,或者疏密有致,或者长短不一,就会形成明暗不同、闪烁变换的色调。对丝理应用到极致时,顾绣大师创造性地使用钉线绣作辅助针,在精细部位处微调丝理,避免短针造成的暗淡而又能改变丝理,得到极佳的光影效果。刺绣另一长处即丝线是有厚度的。蚕丝再细,也浮凸于绣面之上,不同于绘画颜色会浸润到纸张内。所以刺绣过程中出入绣面的针刺会产生眼,丝线在绣面上也会产生遮光影,这些细节被运用得好也可以成为一种补充。更值得一提的是,丝线之间的叠加也可以增加光影的变化,加强立体感,使得刺绣增加出薄浮雕的艺术效果。将丝理运用得好,可以绣出灵动鲜活的感觉,而绘画则没有折射光,更不可能有意识地在不同区域折射不同的光。就此而言,绣画具有更大的艺术空间。
利用丝线优于笔墨的诸多特点程度不同,顾绣的绣绘关系在形式上也不相同。一种是丝线勾勒,见于《东山图》。图中刺绣部分极少,仅在轮廓上以绣勾勒,运针不拘泥,一气呵成,意在以丝线光泽点缀画面,使得主题突出,也称为“空绣”。又如《十六应真图》,共十八开,黑白墨稿,同样是用刺绣来勾勒轮廓线条,但绣者更致力于避免折光效果带来的干扰,以达到摹画如画、绣与画难以辨别的效果,是刺绣摹画的极品。随着丝理特性被不断揣摩并用于画绣艺术,《钟馗像》以绣补绘的技法运用得更为成熟,丝理控制得更为自如,这使画面中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另一种是主题物象绣满,背景保留绘本,仅轮廓空绣几笔线条。其先起于册页小品,后立轴渐多,也可称为满绣成品风格。随着绣者控制丝理能力的提高,刺绣面不再满足于轮廓勾勒。满绣绣品促使绘画与刺绣的结合更为紧密,满绣绣艺优势突现,代表作品有缪瑞云绣的《竹石人物花鸟合册》和韩希孟绣的《宋元名迹方册》《花卉虫鱼册》。缪、韩两家的顾绣风格影响极大,之后的作品往往只提取其中的元素和形式,用程式化的方法禁锢了艺术创作,使其简单化,走上商品化道路,使得所谓顾绣铺陈于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