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研究的空间开拓
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并非单纯地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要在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通过分析学术界对顾绣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发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还有可以开拓的空间:
其一,顾绣作为绣画艺术的典型,其内部如何与绘画结合,结合了哪些内容。这一系列问题在一些研究中已有所涉及,例如孙佩兰、薛亚峰、包燕丽等人对顾绣仿名家作品、绣印的研究。前辈学者虽然从诸多方面取得了斐然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令人略失所望的地方。根据检索情况,还没有全面、系统地对顾绣与绘画结合的具体表现展开相应的研究。顾绣的“绣画结合”涉及多个方面,诸如绣品与所仿名家作品,钤印、落款入绣,题材对应(佛像、花鸟、山水),绣技与画意结合,等等。
其二,虽然许多学者都认为顾绣是“绣画结合”的艺术,但是对其艺术内涵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绣画结合”的刺绣作品在顾绣产生之前就存在,例如管道升等人的作品。顾绣却引起了文人画家们的广泛赞誉,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就曾参与顾绣的鉴赏、品评与消费。这不仅仅是技法、形式等方面的原因,顾绣的“绣画结合”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绣与画结合的背后应该包蕴着丰富的艺术内涵,这有待挖掘。
其三,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与繁荣都有一定的原因,刺绣也是如此。刺绣作为一门艺术,每个历史时期都与中华大地诸多文化因素相互渗透,交互影响。顾绣在明末清初,通过“绣画结合”的方式得到了以文人为主的文化圈的认可,从而繁荣起来,并推进了刺绣艺术的发展。它的发展与繁荣的背后一定有特殊的文化驱动因素。传统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它具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对顾绣繁荣的文化因素的探讨还有巨大的空间。
(原载《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注释】
[1]包燕丽、于颖:《顾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2](清)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王逸君译注:《雪宦绣谱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3]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年版。
[4]薛亚峰等:《顾绣》,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
[5]万力、李凯云:《绣画孪生论及“北绣南移”》,《湘绣研究》1988年第2期。
[6]刘咏清、陆平:《“北绣南移”与“南绣北移”》,《丝绸》2006年第7期。
[7]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8]薛亚峰等:《顾绣》,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
[9]李砚祖:《装饰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
[11]孙佩兰:《中国刺绣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