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品牌与跨界融合的同步开发

(三)顾绣品牌与跨界融合的同步开发

非遗走向市场,就需要接受市场规则的约束,就需要进行符合市场规律的品牌化建设,这对建立用户黏性、降低搜索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为刺绣类非遗的湘绣,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刺绣品牌。位于湖南湘绣城内的长沙青竹湖湘绣有限公司有自己的研发中心,集中了湘绣唯一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及湘绣研究所的17名专家;此外,还有8个生产基地和300多名绣工。公司从2006年开办以来,主打高端市场,主推高端产品。湘绣在图案、色彩和技法上进行创新,产品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每年的销售收入都翻番增长。湘绣城出品的湘绣已成功进军英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销往日本的服装每年就达200多万件(套)。目前,湘绣城园区企业的年产值已经超过15亿元,聚集了25家湘绣企业、112家服装、家纺企业和21家电脑刺绣、拉链、银饰等配套企业[7]

无独有偶,南京云锦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于1982年创建了云锦系列“吉祥”品牌,致力于对具有近1 600年历史及700年皇家御用史的云锦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吉祥”云锦系列产品包括大师藏品、高级定织、时尚服饰、商务礼品等,十分注重观念创新、设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全面结合的整体战略创新。“吉祥”云锦既传承了云锦手工织造技艺的精美绝伦、高贵奢华,还开拓了高级定织、大师织作等古今文化相结合的高端文化时尚市场,赢得了“中国织锦看南京,南京云锦看吉祥”的美誉。

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不仅体现在生产非遗本身,还可以通过非遗与当代艺术、文化企业发展进行联动,实现跨界融合发展,使之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文化部(文旅部)的支持下,自2016年3月起一些企业、高校等先后在全国传统工艺聚集地建立了11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搭建起研究、交流、展示、公共教育的平台。工作站的设立对非遗的跨界融合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如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发掘了果洛地区的传统银饰锻造技艺,与设计师深度合作,最终开发了“格桑花”皮具系列产品,并在上海设计周一炮走红[8]。非遗的跨界发展已经显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拥有了大量的稳定的消费群体,而且也获得了可观的物质回报。无论对非遗项目本身、非遗传承人还是对设计师、文化企业乃至消费者,都是大有裨益的。未来顾绣的发展,跨界融合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策略,可以助其实现市场上的良性循环。

生产性保护为顾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生产一端的分类发展与全面开花和消费一端的受众培养和大众传播不可偏废。只有两条腿走路,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实现非遗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注释】

[1]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页。

[2](明)谭元春:《谭友夏合集》卷十八,明崇祯六年刻本。

[3]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页。

[4][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5]《抖音非遗大数据:多名传承人年入百万 非遗视频获赞超64亿次》,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business/2020/06-12/9210674.shtml,2020年9月28日查询。

[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7]卢曦:《非遗让生活更多彩》,《中国文化报》2012年6月9日(第2版)。

[8]杜洁芳:《当设计“牵手”传统手工艺——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跨界传承模式观察》,《中国文化报》2018年9月2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