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顾绣研究现状
中国刺绣工艺源远流长,是千百年来人们为装饰和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形成的一种手工艺术。明代晚期诞生于上海的顾绣,是一种艺术性的“画绣”,是介于绘画和刺绣之间的一门艺术。顾绣从诞生至衰落仅百年左右,存留的作品也较少,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其研究历史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
其一,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到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成果不多,主要集中在技法的传承和史实的记录。涉及这方面的著作有沈寿的《雪宦绣谱》[2]、朱启钤的《丝绣丛刊》《女红史传略》、徐蔚南的《顾绣考》[3]等。《雪宦绣谱》主要讲述刺绣技法,朱启钤先生的系列著作主要关注顾绣艺术家。徐蔚南《顾绣考》记载了顾绣历史脉络,它详细呈现了顾绣发展的历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一时期的研究虽然不是很成熟,但为后世展开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其二,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研究角度、深度、广度都有所推进,研究的成果也多了起来。孙佩兰的《中国刺绣史》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著作。该书主要特点是全面,对顾绣的历史发展,对顾绣艺术家、艺术作品及相关的文化因素都作了书写。这一阶段对顾绣的历史与技法的研究趋于成熟,开始向综合研究和跨艺术门类方向发展。特别是以孙佩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其研究逐渐深入顾绣作品内部,并与其他艺术进行比较。顾绣与文人画的交叉研究开始成为学者们努力的方向。
其三,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阶段对顾绣的研究呈现繁荣的态势。特别是在2006年顾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以来,国内掀起了新一轮顾绣的研究热潮。上海博物馆于2007年12月28日至2008年2月25日举办了“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展”,并在展览结束后举办“顾绣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顾绣研究者聚集一堂对顾绣展开广泛的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样的浪潮下,国内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顾绣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比如包燕丽、于颖的《顾绣》,薛亚峰等编著的《顾绣》,杨鑫基等著的《顾绣笔记》。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顾绣的研究已逐渐从历时研究转向共时研究,特别是“绣”“画”关系研究。“绣画结合”是刺绣艺术的一个重要命题,从《考工记》中的“画缋之事”到丁佩《绣谱》的“绣通于画”、沈寿《雪宦绣谱》的“绣通”都有相关论述。顾绣与书画,透过“用笔代针、以线代色”的表象,人们不难明白,其本质是女红功能向书画领域的拓展和延伸[4]。目前,学界在这一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孙佩兰、李砚祖、万力、张朵朵、姜昳、包燕丽、薛亚峰、杨鑫基等人就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对顾绣“绣画结合”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绣画结合”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在这方面,万力、李凯云的《绣画孪生论及“北绣南移”说》[5]是影响较大的一篇学术论文。该文追述“绣”与“画”历史脉络,提出“绣画孪生论”与“北绣南移”说,在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刺绣起源于北方的说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刘咏清、陆平在《“北绣南移”与“南绣北移”》[6]一文中针对万力、李凯云的“绣画孪生论”和“北绣南移”说作了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南绣北移”说。当下,在刺绣起源于南方还是北方这一问题上还存在较大争议,但是在“绣”与“画”存在密切关系上则基本形成了一致意见。
其二,顾绣的针法与文人画的笔法的研究。在这方面有戴明教的《顾绣针法初探》、赵丰的《中国丝绸艺术史》[7]等著作。戴先生主要讨论了传统顾绣的一些技法及其与文人画笔墨意趣结合的方式,并把顾绣艺术特色提炼为24个字:风格典雅,色泽古朴;亦画亦绣,有如晕染;气韵生动,自然浑成[8]。赵先生提出的刺绣技法的理论框架问题(针法、绣法、绣种)具有学术前沿性,引起很大反响。顾绣作为一种“画绣”艺术,必然要追求“笔意墨趣”,但它使用的材料毕竟不同于文人画,所以在针法、技法上也就有他们的通性与差异性。技法对于艺术创作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任何形式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意蕴。顾绣与绘画技法结合的背后所隐藏的意味还有待进一步探明。
其三,绣境与画意的研究。对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多注重刺绣结合的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强调绣品的意境而不拘泥于技法。例如,戴明教先生提出顾绣的24个字艺术特色,并且针对“绣画”的时弊提出融文人画理于绣艺合成“画绣”,从而提高顾绣的艺术品质。李砚祖的《刺绣的境界——读〈绣谱〉笔记》[9]一文,根据丁佩《绣谱》论述了刺绣的心境与环境、绣画之别、刺绣的制作之道、审美标准等。张朵朵在《“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10]中论述了刺绣的境界,认为刺绣的境界主要表现在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这一类文章都从某一方面对绣境与画意的结合作出了精彩的论述,但是还没系统地专门对顾绣这一典型的绣画结合艺术的意境美加以讨论。
其四,刺绣艺术家与文人画家的关系研究。孙佩兰的《中国刺绣史》是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该书“刺绣与文化”一章介绍了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与刺绣艺术家的关系[11]。此类著作和文章注重史实材料的呈现,并未对文人画家对刺绣艺术家的深刻影响作出探讨。
其五,绣品与文人画研究。包燕丽、于颖的《顾绣》是比较典型的一本专著,其中“顾绣与历代绘画”介绍了一系列顾绣名作,并与文人画中对应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但是其仅观照了技法、画面形式等方面,其实从具体作品的意蕴层面还可以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