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若干思考
张顺爱
提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大趋势影响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存在多种模式,有原样保护、生产性保护、创意性保护等。非遗保护绝不仅是名录的登记和产品的开发那么简单,而是情感、习俗和价值观的代代传承。只有以精神为内核,以科技为支撑,随时代的发展赋予非遗以当代气息,才能让非遗成为有生命的文化因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大趋势影响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议题。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传统的文化遗产在此过程中衰落甚至消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实行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中国自2004年8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及各级保护机构,制定了关于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认定制度,这些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法制建设的一个个里程碑。整个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项目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地位。各族人民进一步提高了认识,自觉地、热心地投身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保护”和“传承”这两个词从来没有被这样强调过,非遗保护唤醒了民众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热爱和自豪。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让人困扰的问题——物与非物的关系、两者与人的关系以及非遗的演进发展问题等。非物质文化通过人的活动以物的形态或方式展现出来,所以从物的角度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着不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