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线条的针法

(一)表现线条的针法

接针、钉线绣、滚针、斜缠针和旋针单一或组合都可在画绣中表现不同的笔墨线条。

1.纤细的线

接针,短针前后衔接绣成,后针回刺前针末尾针眼里,使针针连成一线,特点是绣出的线迹细直。追溯接针针法来源,发现它的针刺过程与晚唐五代的劈针绣相似。劈针绣继锁针绣之后出现[1],针迹短小,外观类似锁针绣。而接针的线迹较长,晚唐五代时用于勾勒纹样的边缘线。宋元画绣和明代顾绣中,接针一般用于表现长直的线条或者细直的须,时与滚针合用于同一线条。

钉线绣,是绣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用另一种同色或相近色细线垂直固定盘线的一种针法。如果所用的绣线为金线,称为钉金绣或平金绣。钉线绣出现于晚唐五代时,通常在平针绣图案勾边时用钉针固定金线。在宋元的画绣中,钉线绣也基本局限于钉金绣。在明代顾绣中,钉线绣的运用变得十分丰富。顾绣常以劈线极细的钉线绣来表现微豪细丝(如昆虫足须、人物眉眼等)以及一些特殊的纹理(如蜻蜓翅膀、锦缎花纹等)。其将钉线绣用于微调针线的弧度达到自然曲转的笔迹,也以通过下压针线来微调刺绣面中若干绣线的折光,表现出画面丰富的色彩和逼真的光影效果。清代,画绣运用钉线绣调整丝线折光之分法失传。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钉线绣在早期顾绣中的运用具有独特性。

滚针,后针在前针二分之一处落针,针迹藏于前一针之下,针针紧逼,针迹两两衔接紧密。其最早伴随晚唐五代时期平针绣作品出现[2],常与接针混用刺绣出蜷曲的茎须或者图案轮廓线。宋元画绣中也有接针和滚针混用于一条线迹的情况,明顾绣沿用此法乃为追求笔法效果,其常见于单以绣勾勒轮廓的画绣。滚针作为独立使用的针法在顾绣作品中始现。自此以后,滚针渐渐代替接针来表达流畅的线条。

2.狭窄的条

斜缠针,齐针的一种。一组斜向直线针迹按图样色块平排,每一针按照图案轮廓从一边绣至另一边。唐代平针绣出现时即有斜缠针[3],而斜缠针与滚针之间可转换的灵活绣法直至明代画绣才开始被应用,这种绣法在顾绣中被大量用于单以绣勾勒轮廓的画绣中[4]

旋针,短针为主类似斜缠针,沿轮廓线并有较明显的圆心为轴旋转排针,利用丝线本身折光使得绣面光泽过渡自然。在晚唐五代的刺绣中,单以斜缠针绣出的叶子翻卷的姿态较生硬,改进后其通过微小旋转针向自然而然绣出旋针。宋元画绣中旋针绣法还不成熟,主要使用在小细节,如叶子、飘带等舒展卷曲的宽线条中。明代画绣中的旋针已运用自如,在多种题材中使用,并与其他主题针法如套针、掺针等相结合。在顾绣佳品中,韩希孟与缪瑞云绣册中绣马旋针的运用最为精妙,能将马体矫健躯干、肌肉起伏的体积感绣得活灵活现,尤其是韩希孟绣的《洗马图》,马面、颈脖、臀股和四肢马蹄都自然健硕,关节逼真。顾绣以逐步旋转针向来改变绣面色泽的绣法启发“丝理”概念的出现,为后世的画绣理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