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衰三百年

一、兴衰三百年

在苏、湘、广、蜀等诸多绣种中,顾绣是唯一以创始人家族姓氏而得名的。“顾”,指顾名世家族。顾名世,上海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曾官至尚宝司丞,在朝廷掌管宝玺、符牌、印章之类,称不上是大官,但也颇为显赫。他置散还乡以后,在其旧宅东筑“露香园”(今上海南市露香园路附近)。园内置众多妇人,从事刺绣,史载“家姬刺绣,巧夺天工”[1]。顾绣由此得名。因其地在露香园,故习惯上又称“露香园顾绣”。

顾绣的创始者据说是缪氏。缪氏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具体生卒年不详。她的刺绣已无实物传世。据史书记载,她的绣品,以人物、山水、花卉为主要内容,在继承民间传统刺绣技术的基础上,于形式和技法上均有所创新。“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字亦有法。”[2]清人戴有祺有诗专咏缪氏所绣佛品:“发眉老少各不同,笑语欢然并超忽……青莲花下揭灵旗,微风过处欲飘举。”[3]可见她的作品在表现人物形态方面确有独特技巧。她所绣制的各种花鸟走兽的画幅、册页、手卷等陈设品,为顾汇海的那些“嗜艺之士”所见,被“视为奇觚,流连永叹”[4]。当时凡得缪氏手制绣品者,“无不珍袭之”[5]。顾绣从此而闻名遐迩。

顾绣传至名世孙媳韩希孟,得到进一步发展。韩希孟,武陵人,深通“六法”,工绘花卉,刺绣技艺高绝。她的丈夫顾寿潜[6],曾从师于董其昌,能诗善画,别号“绣佛主人”。夫妇俩绘绣结合,共同揣摩,使绣品融画理与刺绣于一体,“观者靡不舌挢手舞也”[7]。其绣品世称“韩媛绣”。

韩氏在摹绣古今名人书画时,发挥了刺绣针法多变和色线丰富而富有光泽的长处,较完美地体现出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某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原画的艺术效果。在她的名作《葡萄松鼠》中,松鼠尾巴用黑、银灰色线交叉针套,边缘露地,显得毛丝蓬绒,加上线光不同角度的变动,有活动感觉。韩氏作品深受时人青睐,令著名艺术家董其昌等人叹为观止,认为所绣人物,栩栩如生;所绣山水,能表现王米(指元代画家王蒙、宋代画家米氏父子)笔墨情趣;所绣的花鸟草虫“生气回动,五色烂发”[8],“有过于黄筌父子写生”,其成就“精工遂使同侪不能望见颜色”[9]。顾寿潜也自豪地赞曰:“廿年来,海内所以珍袭吾家绣迹者,侔于鸡林价重,而赝鼎余光,犹堪令百里地无寒女之叹。”[10]

韩氏在刺绣艺术领域内取得的成就,与她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密不可分。她反对刺绣依赖鲜丽的彩绒,来制造炫人眼目、华而不实的滥制品。她不但遍搜宋元名画佳作,研究绘画技巧,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更重要的是她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师法自然的优良传统,“往往天晴日霁,鸟悦花芬,摄取眼前灵活之气,刺入吴绫”[11]。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赋予了韩氏刺绣勃勃生机,使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也是韩氏作品至今仍具有吸引力的原因。难怪当时松江文人陈子龙称誉她为“天孙织锦手出现人间耶”[12]

韩希孟存世作品现有:上海博物馆藏《花卉册》四幅,即《湖石花蝶》《络纬鸣秋》《鲶鱼水藻》《红蓼青虾》,每幅长30.3厘米、宽23.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宋元名迹册》八幅,即《洗马》《百鹿》《女后》《鹑鸟》《米画》《葡萄松鼠》《扁豆蜻蜓》《花溪渔隐》,每幅长33.4厘米、宽24.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花鸟册》八幅,即《牡丹》《芙蓉翠鸟》《春菘》《苓花》《蝴蝶》《蜜蜂月季》《红梅水仙》《水墨梅花》《罂粟》,每幅长25.2厘米、宽23.7厘米。

韩希孟确立了顾绣艺术的历史地位,顾绣跨入了全盛的时期,这也是顾绣最值得称道的时期。此后,韩氏绣艺由露香园后人继承发展,又向外传播,为众多绣种接受吸取。

顾绣本为陈设性的闺阁绣,它后来之所以能走出闺阁来到民间,成为有广泛实用性的绣品,与顾兰玉的努力分不开。顾兰玉是顾名世曾孙女,她才貌双全,善绣能诗画,有“清初才女”[13]之称。但她命运多蹇,在24岁时便丧夫守寡,不得不以针黹营食抚孤。后又因当时社会需要,她设幔授徒,传授露香园顾绣30余年,使顾绣技艺走出顾家大院,扩播开去。“顾绣之名遂以大噪”[14],四乡妇女以此营生者日多。“在江宁、苏杭两州等地大规模宏大的官营丝织机构的绣缎部门中,在民间的丝织业机房中,其刺品莫不以顾绣为标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顾绣几乎成了丝绣美术工艺的通称”[15]。顾绣从家庭女红转化为商品绣后,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画绣风格,成为当时江南一带著名工艺品,一切绣种之典范。

顾绣初因绣品少而精,嘉靖以后又被纳为宫廷贡品,故价甚贵。一幅《停针图》,据说穷态极妍,擘丝了无痕迹。有维扬巨商,慕名执重币踵门特请一见,后以汉玉连环及周昉《美人图》易之。[16]至清初,出为商品绣,市人爱其精湛的工艺,价仍贵重。此后,因顾绣名声大起,凡绣皆假称“顾绣”,绣品滥竽充数的日多,影响了顾绣的质量,价格渐低微。叶梦珠《阅世编》曰:

露香园顾氏绣,海内驰名,不特翎毛、花卉、巧若生成,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向来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年来价值递减,全幅七八尺者,不过以一金为上下,绝顶细巧者不过二三金,若四五尺者不过五六钱一幅而已。然工巧亦渐不如前。前更有空绣,只以丝绵外围如墨描状,而著色以淡雅者,每幅亦值银两许,大者倍之。近来不尚,价值愈微,做者亦罕见矣。

乾隆、嘉庆年间,顾绣在艺术上开始式微。这个时期,为了适应市场需要,顾绣从绣画幅转而绣衣裙。乾隆间,不仅妇女,男人也参与此业。所绣素绫,制成屏障,价值甚贵,而各方仍争购之。嘉庆间,绣工放弃了绣费时费工的画幅,竟以绣蟒服胸背及衣袖、佩囊为事。然传其四方,犹称“顾绣”。时文人墨客,也每以顾绣为针黹标帅,诗歌传写,赞誉不绝。顾绣虽比先前已大为逊色,但仍被视若典实。到清末民初,江南一带的刺绣店铺,虽多冠以“顾绣庄”名号,但绣品风格已与韩氏所创“画绣”大相径庭。顾绣名存实亡。此时,苏绣“美术绣”崛起,取代了顾绣的地位。但碍于顾绣的声誉,苏绣开始亦借顾绣名号,故一度有“苏绣即顾绣”之误。自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顾绣濒临绝境。露香园也于清道光年间改园址为仓储与火药局,后不幸毁于火药爆炸中,今只留一条露香园路可资纪念。

解放以后,顾绣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在周恩来总理“发扬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指示下,松江工艺品厂于1978年成立顾绣组,聘请毕业于松筠女校[17]刺绣班的顾绣传人戴明教传艺,使濒临失传的顾绣艺术在松江获得了新生。现在顾绣以香润清雅、细腻柔和见长,所用的绣线色彩多达千余种,针法丰富,绣品齐、平、细、密、匀、顺,富有立体感。在改革传统工艺,丰富和发展顾绣技艺方面,顾绣也作了有益的尝试。现在绣品采用全部丝绣技艺,并创“双面绣”新品种。顾绣产品现已销往英、美、日、德、意、澳等国家,在上海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